wèn yī dé sān
一举三得
得不偿失
比喻通过少量求索获得多重收益,既包含获取知识的具体层面,也体现认知提升的抽象维度
该成语最早见于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季氏》篇 。根据2023年1月胡丽敏创作的历史成语故事考证,其形成背景与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教学活动直接相关。
作谓语、宾语
孔鲤,字伯鱼,是孔子的亲生儿子。
孔子的有些弟子曾经怀疑孔子在教学上留一手,不一定会把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还有人怀疑孔子对自己的儿子一定教得更多更好一些。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陈亢悄悄问伯鱼:“你从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殊的讲授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不过有一次父亲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路过时,他问我:‘学过《诗》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说话应答就不生动。’我回去后就学《诗》。又有一回,我在庭院中碰到他时,他又问我:‘学过《礼》吗?’我说:‘没有。’他接着说:‘不学《礼》,以后就不会处理人情世故、待人接物。’之后我就学《礼》。他个别教我的就这两件事。”
陈亢听了孔鲤的回答很满意,说:“我只提一个问题,得到了三点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了解到学《礼》的重要性,更清楚地了解到君子并不特别亲昵自己的儿子。”
后人将“问一得三”引为成语,比喻问的少,得到的回答多,求少获多。
成语出自:《论语·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