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ㄊㄤˊ ㄌㄤˊ ㄅㄨˇ ㄔㄢˊ,ㄏㄨㄤˊ ㄑㄩㄝˋ ㄗㄞˋ ㄏㄡ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贬义词。
一物降一物
covet gains ahead without being aware of danger behind as the mantis stalk the cicade,unaware of the oriole behind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汉 刘向《说苑 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毛泽东《质问国民党》)
公元前584年,吴王寿梦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他怕自己的主见遭到臣子反对,索性下令说:“谁敢来劝阻我攻打楚国,我就将谁处死!”
一些大臣认为,攻打楚国可望取胜,但国内防务空虚,可能被别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结果遭到重大损失。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也不敢提着脑袋去进谏。
在吴王左右随侍的人中,有一位少年,他也觉得攻楚会造成后患,应该劝阻吴王这样做。但是,他连进谏的资格也没有,又怎么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吴王呢?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
一天早上,他拿着一只弹弓,带了许多弹子,在王宫后园里东逛西游,似乎在寻找打鸟的目标。直到露水把他的衣服都沾湿了,才回去当差。
第二天一早,他还是这样做。连续三个早晨,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便问道:“过来,你何苦要把衣服弄得这样湿呢?”
少年回答说:“我在打鸟。”
吴王一时兴起,又问道:“你打着鸟没有?让我看看。”
少年不安地说:“没有打着鸟。我连续三天在这里,见到了一件很值得思考的事。”
吴王很有兴趣地问:“是什么事呀?你说给我听听。”
少年说道:“我打鸟的时候,看到园林里有树,树上有蝉。蝉高高地停在树上,悲哀地鸣叫着,喝露水……”
“这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吴王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说。“蝉当然要鸣叫,当然要喝露水喽!”
“大王请听我说下去。这蝉不知道螳螂正在它的背后。那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将要去捕蝉,却不知道黄雀正在它的旁边呢。”
“这倒很有趣,”吴王插话说。“那黄雀要干些什么呢?”
少年接着说:“那黄雀伸长脖子,正想把螳螂吃掉,却不知道我的弹弓正在它的下面,即将把它弹死呢。”
“真是一个要吃掉另一个!”
少年接着正色道:“蝉、螳螂和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它们后面有祸患啊!”
听少年说这话,吴王猛地醒悟过来。原来,这少年是在规劝自己不要贸然出兵攻楚,以免带来祸害。他说了声“好哇”!马上下令停止出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后来一般用来比喻或警告目光短浅,只想为了眼前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跟着算计他的人。
成语出自:《说苑·正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