ài bù shì shǒu
ㄞˋ ㄅㄨˋ ㄕˋ ㄕㄡˇ
愛不釋手
“不”,不能读作“bū”。
爱不释手是褒义词。
“释”,不能写作“择”。
爱不释手与“手不释卷”有别:爱不释手可用于能拿到的一切东西;“手不释卷”只用于书。
娃娃拿到新玩具——爱不释手
娃娃玩新玩具
手不释卷、爱不忍释
不屑一顾、弃若敝屣
so fond of sth. that one cannot take one's hands off it
愛して手ばなすに忍びない。
aimer tellement une chose qu'on ne voulait pas la lǎcher de la main
释:放开。喜爱到不肯放手。
清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小暑日,王叔眉学博自武林归,以娱园主人画团扇相赠……儿起坐桃笙上,爱不释手。”
补充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褒义,表达喜欢对象。
虽是不合他的路数,可奈文有定评,他看了也知道爱不释手。(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已千金难求。有一个关于他与一群白鹅的故事,尤为生动。王羲之非常喜爱白鹅,他认为观察白鹅在水中优雅的姿态和脖颈转动的韵律,能够领悟到书法的运笔之道。
有一次,王羲之在山阴(今绍兴)道上遇见一位老婆婆,正在集市上卖竹扇。竹扇很普通,无人问津。王羲之心生怜悯,便向老婆婆要过扇子,在每把扇面上都题写了五个字。老婆婆起初很不高兴,觉得他把扇子写坏了。王羲之笑着对她说:“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王羲之的官衔)题的字,每把扇子卖一百钱。”老婆婆将信将疑地照做了。集市上的人一看是王羲之的墨宝,果然争相购买,竹扇瞬间被抢购一空。
这个故事从侧面说明,人们对于王羲之的书法真迹是何等地珍视和渴望,若能拥有一件,必定会爱不释手。
而他本人对于书法的痴迷更是如此。传说他练习书法时极其专注,经常忘记周围的一切。有一次,书童给他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吃,他都只是随口答应,头也不抬。当夫人进来时,发现他正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他错把墨盘当成了蒜泥碟,却因为沉迷练字而浑然不觉。
正是这种对书法艺术本身达到爱不释手程度的痴迷与热爱,才驱使他不断钻研,最终成就了其冠绝古今的书法造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对于心爱之物还是所追求的事业,只有投入“爱不释手”的深情与专注,才能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