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ào chóu xuě chǐ
ㄅㄠˋ ㄔㄡˊ ㄒㄩㄝˇ ㄔˇ
報讎雪恥
“仇”,不能读作“qiú”。
报仇雪耻是中性词。
仇,右部是“九”,不是“丸”。
报仇雪耻和“报仇雪恨”;结构相同;同出一源;意义相近。不同在于“耻”和“恨”。报仇雪耻强调“除耻辱”;“报仇雪恨”则强调“除怨恨”。
报仇雪恨、报怨雪耻、复仇雪耻
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忍生吞声
revenge oneself for the insult
雪:洗刷;除去。报冤仇;除耻辱;也作“报怨雪耻”。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若先王之报仇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报冤仇、解怨恨。
虽然报仇雪耻,从来不曾放在考虑之列;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兔先生却是明白的。聂绀弩《兔先生的发言》
孙坚17岁那年,跟父亲乘船从富春到钱塘。一伙海贼截取商人货物,在岸上分赃。船家害怕,停舟不前。孙坚说:“这伙贼人是可以赶跑的!”他不顾父亲的劝阻,提刀跃上堤岸,举手作布置指挥状。贼众以为是逻哨前来掩捕,这个青年武官在部署船上士兵发起攻击,于是唿哨一声,丢下财物,四处逃窜。
黄巾起义,朝廷派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讨击。朱儁任孙坚为佐军司马。在攻打宛城时,孙坚第一个攀上城头,立了大功,升为别部司马,开始配备有自己的兵马。
孙坚在长沙击败流贼区星,朝廷晋封他为乌程侯,开始有了自己的领地。
孙坚率军北上,声讨董卓。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既不肯借粮,又不肯让路,都被孙坚杀死。
孙坚英名震天下,袁术封他为破虏将军,任豫州刺史,派部下在城外设酒席相庆。饮酒间,董卓军队数万人忽然掩至,鼓声不绝。孙坚让士兵依次列队进城,自己举杯劝饮,镇定自若,殿后入城。
董卓部众围城,孙坚头裹红巾,开城迎敌,红巾飘拂,所向无前,阵斩董军都督华雄。
董卓忌惮孙坚勇猛,派人前来议和,答应任命孙坚子弟为刺史、郡守,作为和谈条件。孙坚不应,下令从速进军董卓大本营洛阳。董卓焚毁洛阳退入关内。
汉献帝初平三年,袁术令孙坚征荆州,击刘表。刘表遣黄祖拒战。孙坚大败黄祖,渡汉水,围襄阳。黄祖部将吕公,屯兵岘山,孙坚亲率部骑上山视察地势。岘山竹木茂盛,吕公弓箭手躲在树丛中,乱箭射中孙坚脑门。孙坚丧命。
孙坚大儿子孙策收敛父尸,还葬江南。孙坚部众被袁术兼并。
丹阳张纮是当世奇士。孙策去见他,说:“先父志在扶危济乱,不意竟为黄祖所害。我虽然幼稚弱,但有志完成先父遗愿,报仇雪耻,成为朝廷外藩。请问计将安出?”
张纮指点他走孙坚道路,先招兵买马,然后拥众投奔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壮大声势,攻取荆州、扬州,以江南为根据地。
“除奸安民,功业可以上追齐桓、晋文,岂能以成为区区一方藩镇来约束自己呢!”张纮勉励他说。
袁术将孙坚的部曲还给孙策。孙策左征右讨,拥有江东六郡,为其弟孙权日后建立吴国打下基础。
“报仇雪耻”是报冤仇,洗刷耻辱的意思。
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孙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