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ù hán ér lì
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一ˋ
不寒而慄
“而”,不能读作“ěr”。
不寒而栗是中性词。
“栗”,不能写作“粟”、“票”。
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寒而栗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
夏天发抖
热身战;六月打颤
毛骨悚然、提心吊胆、胆战心惊
无所畏惧、临危不惧
tremble with fear
морóз продирáет по кóже
恐(おそ)ろしくて艖(み) の毛(け)がよだつ,思わずぞっとする
frissoner sans avoir froid(trembler de crainte,de peur,d'effroi)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西汉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出生低微,年轻时不务正业,与一伙市井之徒靠打劫为生。官府几次搜捕,都未能将他抓到。
义纵有个姐姐义姁(xǔ),善于医道。一次,太后召她去治病。义姁妙手回春,太后十分宠幸她,就不顾义姁的反对,向汉武帝推荐义纵做官。武帝便把义纵召进宫来,让他做了上党郡县令。
强盗出身的义纵对官场的黑暗了如指掌。他上任后,办事雷厉风行,绝不拖泥带水。他的政绩被评为全郡第一。
不久,义纵又调到长安做县令。他办案一视同仁,决不姑息迁就。有一次,太后的外孙修成君的儿子犯了法,义纵毫不留情,把他逮捕法办。武帝知道后,很欣赏义纵这种秉公执法的态度,就提升他为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都尉。
义纵到河内上任。他听说当地有一个姓穰的恶霸,仗着有财有势,平时常常欺压百姓,作恶多端,就派官兵将他满门抄斩。百姓知道后,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从此,河内的风气有了很大的好转,义纵也因此升为南阳太守。
南阳有个名叫宁成的豪强地主,他有1000多顷土地、几千万钱的家产。他出门时排场很讲究,超过了太守。但听说义纵要来做太守时,竟然也吓得亲自到城外迎接。义纵并没有买他的账,查出了许多宁成及其家属还有其他豪强地主的罪行,下令逮捕他们。宁成等几个豪强地主被迫逃到异乡,家产也全被没收。
公元前119年,武帝任命义纵为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定襄经常发生动乱,监狱里人满为患。义纵上任后发现,许多犯人及其家属都贿赂官吏,就下令把行贿舞弊者和有关罪犯共400多人全部处死。从此,定襄城的官吏百姓每每提起义纵的名字都会感到不寒而栗。
公元前117年,义纵在任右内史时得罪了武帝,误抓了武帝的使者杨可,武帝便以抗旨的罪名将他处死。
后来,人们就用“不寒而栗”这个成语,来形容极其恐惧。
成语出自:《史记·酷吏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