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ù móu ér tóng
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ㄊㄨㄥˊ
不謀而同
不谋而同是中性词。
不谋而合
众说纷纭
fit without prior consultation
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想法、行动一致。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或训鬓发,或训头饰,干宝更以为马髴,与我所想象的,正不谋而同。”
东汉末年,关中大乱,韩遂、马腾等各拥强兵相互争战。曹操就派钟繇以侍中、尚书仆射的身份兼任司隶校尉,督守关中各路军马。钟繇到长安后,写信劝和了韩、马,韩遂、马腾还分别送一子到京城,名为侍卫皇上,实为人质。建安十三年,因马腾年老,曹操就拜马腾儿子马超为偏将军,统领马腾的部下,却将马腾和他的两个儿子迁到邺地,仅马超一人留下。其实曹操对关中各将是怀有戒心的。
后来,曹操又命钟繇攻打占据汉中的张鲁,调夏侯渊带兵与钟会合。这时马超、韩遂、杨秋、成宜等关中将领怀疑钟繇要袭击自己,惶惶不安,于是决定合兵反对曹操,推举韩遂为都督。韩遂的部将阎行劝阻韩遂,不要与马超一起反叛,韩遂说:“现在关中各将领不谋而同,好像老天命定如此!”不听阎行的劝告,带兵向东,与曹兵在华阴打了一仗,韩遂等大败。韩留在京城的子孙全部被杀死。
后来,成语“不谋而同”,用来指事前没有商量,而作出的行动或意见相同。
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