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éng xià zhī méng
ㄔㄥˊ ㄒ一ㄚˋ ㄓ ㄇㄥˊ
“盟”,不能读作“míng”。
城下之盟是中性词。
“盟”,不能写作“蒙”。
战败合约
不由自主、身不由己
自食其力、自强自力
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humiliating treaty of peace)
城下(じょうか)の盟(ちか)い(一般に屈辱的な条約)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绞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置在现在湖北省郧县西北,与当时的强国楚国相邻。
公元前700年,楚国出兵攻打绞国,军队在绞国都城的南门外驻扎。绞国人守在城中不出来,楚国军队一时难以攻入。
楚国的莫敖(官名)屈瑕对楚王说:“绞国地域小,人轻浮,轻浮的人缺少谋略。我们可以派一些人到他们的山上去砍柴,并且不加以保护,这样可以引诱绞人出来。”
楚王听从了屈瑕的计策,就派了一批人到绞人的山上去砍柴。绞人发现楚国人在自己的山上砍柴,而且没有军队保护,就派兵出城抓这批砍柴的人,很顺利地抓走了三十个,高高兴兴地回了城。
第二天,楚国又派了一大批人上山砍柴,尝到了甜头的绞国人纷纷争着出城,在山中追赶捕捉砍柴的楚人。楚国军队守住绞国都城的北门,堵住绞人回城的道路,一面又预先在山中埋伏军队,把绞国人打得大败。楚王迫使绞人签订了城下之盟,才撤军返回楚国。
后来,“城下之盟”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在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屈辱性条约。
成语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