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ì bì áo bīng
ㄔˋ ㄅ一ˋ ㄠˊ ㄅ一ㄥ
赤壁鏖兵是中性词。
decisive Battle of Chibi between Cao Cao's army and allied forces of Sun Quan and Liu Bei in 208 A.D. in present-day Hubei
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作主语、宾语;比喻经过艰苦奋斗取得胜利。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最后有人献策,仿照赤壁鏖兵,大破曹军的办法,用小船满载茅柴,浇上油脂,从上游顺流而下,火攻粮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孙权、刘备三个军事集团为争夺天下发生了一场激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当时曹操依靠镇压黄巾军所扩充的实力,经过十几年的征战,已削平北方大小军阀,挟制着东汉皇帝,以丞相的名义号令天下。他乘荆州刘表新丧之机,挥军南下,击败了当时依附刘表的刘备,并吞了刘表儿子刘琮的兵力,沿着长江南下,以80万大军威慑孙权,企图不战而胜。
面对曹操的兵威,屡遭败绩、没有地盘的刘备和继承父兄基业、割据江东而势单力薄的孙权,面临的唯一正确抉择是:结成联盟,共同抗曹。
但是,东吴内部并未达成共识,和战之争非常激烈。领袖人物孙权犹豫不决;张昭、秦松等高级臣僚一片降曹之声;鲁肃主战,却孤掌难鸣。在此关键时刻,诸葛亮来到江东,精辟地分析了和战利弊与各方实力,明确地预见了联合抗曹的理想结局:操军北还,“鼎足之形成矣”。这使孙权初步确定了联刘意向。再加上经鲁肃提议及时召还的周瑜两次面见孙权,慷慨陈辞,终于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并作出了迎战的部署。
战争一打响,完全如诸葛亮、周瑜所预料的那样,曹军远道而来,军士疲惫,不习水土、不善水战等弱点暴露无遗。周瑜又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火攻”的妙计。这天晚上,东南风十分猛烈,黄盖安排10只战船走在前面,到江中张起风帆,其余船只依次进发。曹军将士毫无思想准备,还在营前指指点点,谈论黄盖投降之事。待离曹军二里不到一点,东吴船只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像箭一样飞快冲入曹军船队。一会儿,浓烟烈火布满天空,风助火威,差点全部烧光了曹军战船,还蔓延到岸上营落。曹军兵士、战马烧死溺死不计其数。周瑜统率精兵穷追不舍,鼓声震天。曹操带着残兵从华容道徒步逃奔,又碰上大风雨,路途泥泞,无法通过。曹操下令让瘦弱士兵背草填路,人马才得以通过。瘦弱的兵士被人马践踏,陷入泥中,死伤惨重。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一直追到南郡。曹操留下曹仁等分兵守关,自己带兵回到北方去了。
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此后,中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持续了50多年。
“赤壁鏖兵”这个成语,体现了战前决策的智慧和优劣胜负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后来亦用以比喻经过苦战,取得胜利。
成语出自:《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