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ī kū lā xiǔ
ㄘㄨㄟ ㄎㄨ ㄌㄚ ㄒ一ㄡˇ
“枯”,不能读作“gū”;“朽”,不能读作“qiǔ”。
摧枯拉朽是中性词。
“摧”,不能写作“吹”、“催”。
摧枯拉朽和“势如破竹”;都能形容不可抵挡的气势和很顺利地摧毁敌人的势力。但摧枯拉朽强调毫不费气力;用于比喻打垮腐朽、腐败势力;“势如破竹”强调节节胜利;不可阻挡;适用范围广;除泛指气势迅猛;可用于军事、比赛外;还可用于工作。
锯子锯掉烂木头
不堪一击、势如破竹
坚不可摧
easily overcome
枯 (か)れ枝 (えだ)をへし折 (お)り,朽木 (くちき)を拉 (ひし)ぐようにたやすくぶちこわす
(eine wackelnde Macht) ohne Mühe zerstǒren(alles überwǎltigend)
摧:破坏;枯:枯草;拉:折断;朽:朽烂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原作“摧枯折腐”。
《晋书 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毫不费力地摧毁。
拣着个精壮的村夫,赶上一拳打去,只望先打倒一个硬的,其余的便如摧枯拉朽了。(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四)
公元318年,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拥立下,建立了东晋政权。晋元帝司马睿便任命王导为宰相,王敦为大将军、荆州牧,驻守武昌。
公元322年,王敦感到晋元帝政权稳固后,已逐渐疏远自己,削弱自己的权势,便准备起兵反叛。
王敦在武昌起兵出发前,他派人通知安南将军、梁州刺史甘卓,劝他一起举兵东下。甘卓答应了。但在王敦临出发前,甘卓却改变了主意,派了参军孙双来到武昌,劝王敦不要发动叛乱。王敦辩解说:“甘将军误会我了,我只是去除掉皇帝周围的坏人,不是反对皇帝。事情如果成功,我当封甘将军为公侯。”
孙双回报甘卓后,甘卓一时拿不定主意。正在这时,旗帜鲜明地反对王敦叛乱的湘州刺史司马承派主簿邓骞来到襄阳,劝说甘卓忠于朝廷,起兵讨伐王敦。
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召集属下一起商议。参军李梁对甘卓说:“我以为将军应按兵不动,不要匆忙行事。那么如果王敦胜了,必然会推崇将军;如果王敦败了,朝廷也必诏令将军起兵平叛。这样,无论哪一方取得胜利,对将军都非常有利。”
邓骞听了,反驳说:“将军千万不能听从李参军的意见。如果将军脚踩两只船,最终必会招来祸患。将军按兵不动,王敦会耿耿于怀;朝廷也会不信任将军。其实王敦的兵马不过一万,留守武昌的只有五千兵马。将军的兵力超过王敦一倍,如果起兵讨伐王敦,领兵直扑武昌,那就像摧枯拉朽一样,必胜无疑!”
但是,甘卓仍然犹疑不决。王敦挥师东下,不见甘卓起兵响应,又派参军乐道融来到襄阳,敦促甘卓起兵。不料乐道融是反对王敦叛乱的,反过来劝甘卓发兵讨伐王敦。甘卓听了乐道融的话,这才联合南平太守等人,一起出兵讨伐王敦。
王敦得知甘卓起兵讨伐,自知不敌,又派甘卓的侄儿,参军甘卬面见叔父,要甘卓体谅他的苦衷,回师襄阳,双方和好。甘卓优柔寡断,竟然又听信王敦的话,回师而去。
王敦终于叛乱成功。后来,王敦又与襄阳太守周虑等人勾结,暗中杀害了甘卓。
后来,“摧枯拉朽”这一成语,比喻敌人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成语出自:《晋书·甘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