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成语词典 > 咄咄怪事的意思
duōduōguàishì

咄咄怪事

最近更新:2025-11-07    关注度:
  • 拼音

    duō duō guài shì

  • 注音

    ㄉㄨㄛ ㄉㄨㄛ ㄍㄨㄞˋ ㄕˋ

  • 繁体字

    咄咄恠事

  • 正音

    “咄”,不能读作“chū”。

  • 感情

    咄咄怪事是中性词。

  • 辨形

    “咄”,不能写作“多”。

  • 谜语

    竹子开玫瑰花

  • 近义词

    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 反义词

    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合情合理

  • 英语

    monstrous absurdity

  • 俄语

    стрáнный случай

  • 日语

    驚くべき奇怪事(きかいこと),奇怪千万なこと

  • 德语

    was für eine merkwürdige Angelegenheit(wie merkwürdig das ist)

  • 法语

    absurdité énorme(extrêmenment bizarre)

成语咄咄怪事的知识

解释

咄咄:表示惊讶的声音。使人惊讶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例句

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清 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历史故事

殷浩,字渊源,东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他出身名门贵族,擅长论谈,很有虚名,但起先一直不肯在朝廷担任官职。

公元340年,他被朝廷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推辞不掉,只得赴任就职。

当时,东晋的朝政大权掌握在大将军桓温手里。殷浩和桓温不和,两人经常闹矛盾。曾任右参军的王羲之劝说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主动和桓温讲和,但他不肯听从。

不久,他被任命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统军进取中原,结果在许昌一带被前秦军队所败,第二年又在安徽蒙城一带打了败仗。

桓温乘机上书朝廷对他攻击。结果,他被削职为民,流放到信安(今浙江衢州)。

殷浩被废为平民后,心中虽然很不高兴,但表面上从来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他整天在家读书吟诗,似乎并不把被贬的事放在心上。

但他经常用手指在空中作写字状,并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性动作。有人在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他在空中写的是“咄咄怪事”四字,并且永远不变。人们这才知道,他是用“咄咄怪事”这四个字,来发泄心中的不平。

过了一段时间,桓温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打算重新起用殷浩,就写了一封信给他,请他出任尚书令。殷浩接信后,决定接受,便提笔给桓温写了封回信。

但由于他过于慎重,在信封中装进取出,取出装进达数十次,最后竟未把写好的信装入封套内,只把一只空信封发了出去。

桓温收到信,发现里面没有信笺,认为殷浩是在捉弄自己,不由十分恼火,便决定不再起用他。

后来,“咄咄怪事”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使人惊讶的怪事。

成语出自:《世说新语·黜免》

成语接龙

接龙规则:咄咄怪事 → 事→事 违→违 俗→俗 医→医 弊→弊 马→马 瞻→瞻 嗟→嗟 及→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