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i fēi qí zhǔ
ㄈㄟˋ ㄈㄟ ㄑ一ˊ ㄓㄨˇ
吠非其主是中性词。
各为其主
bark at everyone other than its master
吠:狗叫。狗朝着外人乱叫。旧比喻各为其主。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紧缩式;作谓语;比喻各为其主。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跖犬吠尧,吠非其主;鸠居鹊巢,安享其成。”
汉景帝(刘启)时,有个人叫邹阳,很有智谋。起初,他和严忌、枚乘等人同在吴王刘濞手下做官。因为他们都既有文才,又有口才,颇受刘濞的器重。
后来,吴王刘濞阴谋叛乱,邹阳不愿参与其中,就同严忌、枚乘等一起出逃,投奔到梁孝王刘武那儿。但刘武的心腹羊胜、公孙诡等人并不欢迎他们去,在梁孝王面前讲了不少坏话。梁孝王刘武信以为真,就不信任邹阳等人,还把邹阳抓起来准备杀死。邹阳深为自己的遭遇不平,就在狱中写了一封信,即后世闻名的《狱中上梁王书》。《狱中上梁王书》中讲道:“当今的君王如果能去掉骄傲之心,对士人能推心置腹,诚恳待人,不论贫穷达贵始终一个样,那么‘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即‘暴君’的狗可以听从主人的指使去咬尧那样的‘圣王’,‘大盗’跖一类的同党可以听从指使去杀许由那样的高士。”这段话后来就简化成“桀犬吠尧”或“跖狗吠尧”的成语。
“吠非其主”,意思是狗总是只知道帮它的主人去咬那不是主人的人。“吠非其主”,一般总是同“跖狗吠尧”连用,说成“跖狗吠尧,吠非其主”。亦说作“狗吠非主”。后常以其比喻为人臣各为其主。
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