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 rén zhī zhēn
ㄐ一ㄣ ㄖㄣˊ ㄓ ㄓㄣ
箴,读作 zhēn,不能读作 jiān 或 xián。
金人之箴是中性词。
箴,不能写作“缄”或“减”。
和“三缄其口”意思相近,都形容说话谨慎或沉默不语;但“金人之箴”更侧重于这种沉默是源于一种需要铭记的告诫或原则,典故色彩更浓。
庙里的铜像——金人之箴
最沉默的告诫(打一成语)
金人三缄
keep one's trap shut
金人:铜铸的人像。箴:劝诫,告诫。指像铜人三缄其口一样,言语谨慎,沉默寡言。比喻因有所顾忌而保持沉默的告诫。
《孔子家语 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作宾语;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所以兄弟只得谨守金人之箴,不敢多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据说,孔子曾经有一次到周朝的太庙(皇帝的祖庙)去参观,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座特别的铜人像。这座铜人的嘴巴被东西封了三道(“三缄其口”),而在它的背上,则刻着一篇铭文。
这篇铭文的核心思想就是告诫人们:言语需要极其谨慎!它写道:“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意思是说,这是古代一位说话非常谨慎的人,要引以为戒啊!不要多说话,说得多,失误和败亡就多;不要多生事端,事情多,祸患也就多。
孔子看到后,深受触动,他立刻回头对跟随他的弟子们说:“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你们要记住这些话!这些言论实在而中肯,合情而可信。
这个故事和铜人背上的箴言,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于是,“金人之箴”就用来比喻那种像铜人一样保持沉默、言语谨慎的告诫。它不仅仅是指简单的沉默,更强调这种沉默背后是一种深刻的处世智慧,是对“祸从口出”的警惕,是一种主动选择的、有原则的谨慎。它提醒我们,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比滔滔不绝更具智慧,说话一定要分清时机和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