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ǔ lì fā fán
ㄐㄨˇ ㄌ一ˋ ㄈㄚ ㄈㄢˊ
舉例發凡
发,此处读作 fā,不能读作 fà。
举例发凡是中性词。
例,不能写作“列”;凡,不能写作“帆”。
和“提纲挈领”都含有揭示要领的意思,但“举例发凡”特指通过具体事例来阐明通例,更具方法论色彩。
字典的凡例——举例发凡
用例子揭示规则(打一成语)
发凡举例
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联合式;作宾语。
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 史传》)
在杜预之前,人们研究《春秋》这部经典时,常常感到困惑。《春秋》是孔子编订的鲁国史书,文字极其简略,一个历史事件往往只有一句话记载。比如“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背后就隐藏着郑庄公与弟弟共叔段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如果没有详细的说明,后人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
左丘明作的《左传》就是为了解释《春秋》的,但《左传》本身的叙述方式和《春秋》有什么关系?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编纂法则?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人系统地说清楚。
杜预在为《左传》作注解时,做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工作。他在序言中,系统地归纳总结了《春秋》和《左传》的写作体例。他举例发凡,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例子,向读者阐明:
《春秋》常用的笔法有哪些,比如“一字褒贬”如何体现
《左传》是如何补充《春秋》的,比如哪些是“书曰”、“君子曰”的体例
哪些是“变例”,哪些是“正例”
比如他通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例子,说明《春秋》用“克”字而不用“伐”字,蕴含着对郑庄公的批评——作为兄长,没有教导好弟弟,反而用对待敌人的方式对待他。
杜预这种“举例发凡”的方法,为后世理解《春秋》和《左传》提供了一把钥匙。从此,学者们都知道该如何阅读这部经典,如何从简略的文字中读出深意。
杜预的贡献告诉我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写文章,在开头“举例发凡”,让读者明白你的方法和思路,是多么重要。这种方法至今仍在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中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