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ǎo qǔ háo duó
ㄑ一ㄠˇ ㄑㄨˇ ㄏㄠˊ ㄉㄨㄛˊ
巧取豪奪
巧取豪夺是贬义词。
“豪”,不能写作“毫”。
见“敲诈勒索”。
骗子遇强盗
敲诈勒索、横征暴敛
路不拾遗
rob by trick or by force
прибегáть к хитрости и силе
詐欺を働いたり力ずくで奪 (うば)い取ったりする
etwas durch Betrug und Gewalt erlangen
enlever,emporter par force ou par tricherie
巧取:耍弄各种花招骗取;豪夺:仗势强占。耍花招骗取;用强硬手段夺得。指用各种不正当的办法夺取财物。
宋 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巧取豪夺”这成语,不正好用韩非的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来说明吗?(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
宋朝有一位著名的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他生活放荡不羁,装疯卖傻,因此人们叫他“米癫”。
米芾的书法极好,名列宋代四大家之一。他的山水画、人物画也自成一派,远近闻名。
米芾不仅自己书画出色,还很喜欢收藏古代名贵的书画,收藏的办法却常常采取欺骗的手法。
他只要打听到谁家有名画,就千方百计地把它借来,名为观赏,实为临摹。他把原作临摹下来,然后把临摹品还给人家。由于他技艺高超,临摹品和原作一模一样,主人往往分辨不出孰真孰假。有时,米芾还把临摹品和真品同时让原主挑选,结果主人往往把临摹品收回去了。
还有一次,米芾在外游玩。偶然在船上遇见蔡攸,蔡攸把自己收藏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给他看。谁知米芾一看就爱不释手,如痴如醉,一定要用自己的一幅画作与蔡攸交换。蔡攸当然不同意,米芾便苦苦哀求,纠缠不休,最后竟以跳河自杀相威胁。蔡攸百般无奈,只得同意交换。
日子一长,人们认为米芾家的珍贵墨宝,都是“巧取豪夺”而来,而且数量很多。
后来,人们就用“巧取豪夺”这个成语,来比喻以强制或欺骗的办法,夺取自己不应得到的财物、权力等。
成语出自:宋·周辉《清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