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ě shēn tú bào
ㄕㄜˇ ㄕㄣ ㄊㄨˊ ㄅㄠˋ
捨身圖報
身,不能读作“shēng”。
舍身图报是中性词。
报,不能写作“抱”。
和“舍生取义”都含有牺牲生命的意思,但“舍身图报”强调为了报恩,而“舍生取义”强调为了正义。
豫让吞炭——舍身图报
用生命来报恩(打一成语)
恩将仇报
舍:放弃;报:报答。接受了别人的大恩惠,牺牲生命也要报答。
明·无名氏《鸣凤记·物公劾奸》:“剩此微躯,皆赖天恩庇;舍身图报,如何敢埈巡回避。”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他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毅然舍身图报,在火场中救出了恩人的孩子。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义士名叫豫让。他原本在晋国大臣智伯门下做事,智伯十分赏识他,待他如上宾。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头颅还被做成酒器。豫让悲愤交加,立誓要为智伯报仇。他说:“士为知己者死,智伯待我如国士,我当以国士的身份来报答他!”
豫让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他先是改名换姓,伪装成刑徒,到赵襄子的宫中修厕所,想趁机行刺。不料被赵襄子识破。赵襄子感念他的忠义,竟然放了他。
豫让没有放弃。他用漆涂满全身,让皮肤溃烂,又吞下火炭让声音变哑,在街市上行乞,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他。朋友哭着劝他:“以你的才能,完全可以投靠赵襄子,何必这样折磨自己?”豫让回答:“如果我投靠了他,又要求杀他,这是不忠之举。我这样做,正是要让后世那些心怀二意的人感到羞愧!”
有一天,豫让打听到赵襄子要外出,就埋伏在他必经的桥下。不料赵襄子的马突然受惊,豫让再次被发现。赵襄子难过地说:“你为何一定要为智伯报仇?”豫让慷慨陈词:“智伯以国士待我,我自当以国士报之!”
知道自己难逃一死,豫让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击,以象征为智伯报了仇。赵襄子答应了他的请求。豫让拔剑跃起,连刺三剑,高呼:“我可以去见智伯了!”随即伏剑自尽。
这个消息传开后,赵国的志士无不为之涕泣。豫让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舍身图报”,他的忠义精神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感恩不是挂在嘴边,而是要用行动甚至生命来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