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ù bù xiāng shí
ㄙㄨˋ ㄅㄨˋ ㄒ一ㄤ ㄕˊ
素不相識
“相”,不能读作“xiàng”。
素不相识是褒义词。
“识”,不能写作“实”。
素不相识和“素昧平生”都有“从来不认识”的意思。但素不相识偏重于“不认识”;多用于口语;“素昧平生”偏重于“不了解”;多用于书面语。
熟肉;白生
素昧平生
一见如故
not to know each other at all
jn überhaupt nicht kennen
向来不认识。素:平时;识:了解。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瑁传》:“及同郡徐原,爱居会稽,素不相识,临死遗书,托以孤弱。”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用于人。
船儿只管乘风破浪的一直的走,走向那素不相识的他乡。(冰心《寄小读者 通讯十八》)
陆瑁是三国时期吴郡人,是名将陆逊的弟弟。他年幼时死了父亲,就与陆逊住在堂祖父陆康家。后来陆康与袁术交战,他就回到原籍吴县。因为从小颠沛流离,历尽生活的艰辛,长大成人后,他十分同情那些与他有相同命运的人,乐于帮助他们。
陈国的陈融、陈留的濮阳逸、沛郡的蒋纂、广陵的袁迪,这几个人家境都不好,但都志向高远,意气风发。陆瑁很珍惜与他们的友谊,与他们情趣相投。他们在一起谈古论今,品评时事。陆瑁自己不富有,但有了好东西,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都要拿出来让朋友们分享,大家同甘共苦。
陆瑁的叔父陆绩三十二岁时就去世了,留下二子一女,都只有几岁,陆瑁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来抚养,直到他们长大成人,才让他们独立生活。后来,陆绩的大儿子做过会稽南部都尉,二儿子担任长水校尉,都很有出息。
陆瑁性情豪爽,心地善良,当地人都知道他是个仁厚的人。同郡的徐厚,官做到侍御史,和陆瑁一样为人耿直,喜欢直言不讳。他与陆瑁素不相识,但早就听说过陆瑁的为人。临终时,看着自己的儿女,放心不下,想来想去,觉得陆瑁是个可以托付的人,便写下遗书,把儿女托付给他。徐厚死后,陆瑁为他修建了坟墓将他安葬。又把他的儿女接到家里来,让他们与自己的儿女一起吃一起睡,当作自己亲生儿女一样看待,孩子们在他家一点儿也不受拘束。陆瑁还请来先生给他们授课,学习《诗》《书》《易》《礼》。他自己也亲自教导他们,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为了他们,陆瑁放弃了许多做官的机会,州、郡多次征召,他都不去就职。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个个知书识礼,胸有大志,被当地人传为美谈。
后来,“素不相识”这一成语,用来指向来不认识、不熟悉。
成语出自:《三国志·陆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