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成语词典 > 天经地义的意思
tiānjīng

天经地义

最近更新:2023-11-09    关注度:
  • 拼音

    tiān jīng dì yì

  • 注音

    ㄊ一ㄢ ㄐ一ㄥ ㄉ一ˋ 一ˋ

  • 繁体字

    天經地義

  • 正音

    “经”,不能读作“jìng”。

  • 感情

    天经地义是褒义词。

  • 辨形

    “义”,不能写作“意”。

  • 辨析

    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都表示按道理应该如此的意思。天经地义偏重在合乎道理;语气庄重;“理所当然”偏重在应当如此;适用范围要比天经地义宽得多。

  • 近义词

    理所当然、千真万确

  • 反义词

    岂有此理、天理难容

  • 英语

    an unquestionable moral truth

  • 俄语

    непреложная истина

  • 日语

    絶対(ぜったい)に正(ただ)しい道理(どうり),不変(ふへん)の真理(しんり)

  • 德语

    Vǒllig natürlich(selbstverstǎndlich)

  • 法语

    principes immuables

成语天经地义的知识

解释

经:道;原则;义:正理。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比喻理所当然;不可置疑。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主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每个学生天经地义的事。

历史故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按宗室规矩,应该由嫡世子姬猛继位。但景公生前想立庶出的长子姬朝为世子,为此他还曾与大夫宾孟商量过,只是来不及实施就死了。

景王死后,贵族单氏、刘氏为了拥立姬猛继位,合谋除掉了宾孟。姬猛即位,史称周悼王。但在朝的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却对此表示不服,决心要另立王子朝。他们联合出兵,攻击刘氏。

刘氏不是敌手,只得狼狈出逃到晋国。晋顷公得知周国内大乱,就派大夫籍谈、荀跞在王城迎接周悼王。

过了不久,周悼王因病亡故,单氏、刘氏又立悼的同母胞弟丐,史称周敬王。但王子朝继续作乱,并在尹文公等的扶持下自立为王。当时晋国人把丐称为东王,把朝称为西王。两股势力连年内战,谁也无法统一。

公元前517年,晋顷公把各诸侯国召集到黑壤(今山西沁水西北)会盟,商量如何让周王室安定下来。到会的有晋国的赵鞅,鲁国的叔诣,宋国的乐大心,卫国的北宫喜,郑国的游吉等。

会上,赵鞅向游吉请教有关“礼”的问题,游吉说:“我国大夫子产生前曾说过,礼是天之经,即天道的规范;礼也是地之义,即大地的准则。人民都要以此为行动的依据,是不容改变,更不容怀疑的。”

赵鞅谢教,表示终身牢记,在座的其他诸侯国代表不由肃然起敬。

接着,赵鞅提出各国应按照礼仪,为周敬王提供军队、粮草,帮助他回归都城。宋国的乐大心却不同意,他认为,宋国是殷商的后代,周王朝一直以宾礼相待,客人没有必要给主人送军队、粮食。

跟随赵鞅赴会的晋国从臣弥牟当即反驳了乐大心的观点,指出宋国以前一直很听从盟主的安排,如今需要为恢复周王室而努力时,却生此异议,这是无礼的表现。

乐大心被驳得哑口无言,只能接受牒命而退。以后晋国大夫荀跞率领大军帮助周敬王复位,平定了王子朝之乱。

后来,人们就用“天经地义”这个成语,来比喻理所当然,不容改变,不容怀疑。

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成语接龙

接龙规则:天经地义 → 义→义 辞→辞 足→足 谋→谋 命→命 夕→夕 道→道 风→风 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