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àng yáng xīng tàn
ㄨㄤˋ 一ㄤˊ ㄒ一ㄥ ㄊㄢˋ
朢洋興嘆
“兴”,不能读作“xìng”。
望洋兴叹是贬义词。
“洋”,不能写作“阳”。
对着大海发愁;站在海边打咳声
水哉,水哉
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妄自尊大
sigh by looking at the seas
вздыхать глядя на море
事(こと)を前(まえ)に能力(のうりょく)または条件(じょうけん)の不足(ふそく)を嘆(なげ)く
sich überfordert fühlen(ratlos sein)
se sentir impuissant et désespéré devant une tǎche trop lourde pour soi
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产生;发出。
元 刘壎《隐居通议 诗歌五》:“千古吟人,望洋兴叹。”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个河神,名叫冯夷,人们都尊称他为河伯。他一直生活在黄河中游的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的黄河渡口)附近。
河伯从来就认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河,没有任何一条河的水有它那么多、那么大,因此从未远离过这条河。
秋天来到了,雨水连绵不断,大小河流河水猛涨,全汇集到了黄河里。黄河的水道毕竟有限,容纳不了这么多的水量。于是河水横溢到岸上,淹没了河中的沙洲和两岸的洼地。
这样一来,黄河顿时比平时大大开阔起来。隔水望去,只见波涛滚滚,连对岸的牛马也看不清楚了。
河伯见到这样大的水势,得意洋洋,以为天下的水都流到自己的河里来了。于是,他乘兴顺流东进。
河伯东进到黄河入海的尽头北海(即渤海)。他从海面上探出头来,向东方举目望去,但见白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翻滚的波浪拍打着蓝天。这浩瀚的北海,竟是他从未见到过的,黄河根本不能与它相比。他惊讶极了,不禁说道:
“天哪,世上除了黄河以外,竟还有这么广阔的水面啊!”
这时的河伯,不再得意洋洋。他掉转头来,仰视北海的神若叹息道:“俗语说,‘听到过一百样道理,就自以为知道得很多,觉得谁也不如自己’。这话大概就是指我吧。我听说,孔子的学问最渊博,伯夷的义气最高,但仍然有人瞧不起他们。这些话我不敢相信。今天我看见了大海这样碧波万里,浩瀚无穷,方才觉得那些话不是虚妄的。如果我不到这里来,亲眼看到北海无边无际,我的眼界怎么能打开?我也永远要被那些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点点头,宽慰河伯说:“是啊,对井中之蛙,是不能同它谈到海的,因为它被自己的住所所局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海。对只生存在夏天的虫,是不能同它谈到冰的,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冷天。对见识浅陋的人,是不能同他讲高深的道理的,因为他被所受到的教育束缚住了。”
河伯一面听,一面点头称是。因为他觉得北海若讲的道理,都是自己从未听到过的。
北海若见他愿意听,继续说下去道:“你现在离开了黄河高高的岸边,看到了大海。通过比较,才知道自己见识的浅陋。这样,才可以跟你讲高深的道理了。”
接着,北海若向河伯讲了一番高深的道理。
“望洋兴叹”中的“望洋”是指抬起头来看,并非是“望着海洋”的意思。它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后来比喻办事力量不够,无从着手,缺乏条件,从而感到无可奈何。
成语出自:《庄子·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