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bài tú dì
一 ㄅㄞˋ ㄊㄨˊ ㄉ一ˋ
一敗涂地
“一”,不能读作“yì”。
一败涂地是贬义词。
“涂”,不能写作“图”。
一败涂地和“一蹶不振”;都形容“失败惨重”。不同在于:①一败涂地偏重在失败的惨重程度;是就一时的情况来看;并能东山再起;“一蹶不振”偏重在失败后的严重后果;就长远的发展情况来看;是就此衰落;完蛋。②一败涂地只指失败;并可引申为“糟得一塌糊涂;坏得不可收拾”;“一蹶不振”不仅指失败;还可指挫折;指人在精神上;身体及健康上所受的打击及严重后果。
王;秋风吹落叶
一蹶不振、落花流水、望风披靡
东山再起、旗开得胜、不败之地
collapse completely
быть разбитым в пух и прах(полное поражение)
一敗地(いっぱいち)にまみれる
vǒllig zusammenbrechen(eine schwere Niederlage einstecken)
battu à plate couture(échec irrémédiable)
一:一旦;涂地:“肝脑涂地”的省略。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一支思想涣散、纪律松弛的队伍参加比赛能不一败涂地吗?
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今属江苏)人,早年曾担任泗水亭长的小官职。
有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服劳役。没想到刚走了不到一半路程,农民就逃走了好几个。刘邦知道事情如果发展下去,不到骊山,农民就全都逃光了,自己也将无法交差,就索性把所有的农民都放走了。农民们很感动,有几个不走的,就和刘邦在芒山、砀山一带活动,准备起义。很快,刘邦手下就聚集了几百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残暴的专制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沛县的县令见陈胜、吴广声势浩大,东南各郡也纷纷响应,就打算向陈胜投降。
这时,刘邦的好友、沛县县吏萧何、曹参向县令推荐刘邦,建议请他回来协助。县令便派人去请。刘邦欣然答应。
可是,当刘邦带领人马到达城下时,县令却中途反悔,而且想杀掉萧何、曹参。万不得已,萧何和曹参只得连夜逃出城外投奔刘邦。刘邦见县令出尔反尔,不由十分愤怒,就写了一封信射到城上,号召城里的百姓起来杀死县令。
城里的百姓早就不堪忍受县令的苛政,看到刘邦的信后,立刻响应。他们杀死了县令,夹道欢迎刘邦的队伍进城。
进城后,沛县的父老一致推选刘邦为县令。刘邦推辞说:“现在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形势一片混乱,如果对县令的人选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肝脑涂地,你们还是另外推选比我更有才干的人吧!”但是,萧何、曹参都一致拥戴他。刘邦在大家的帮助下,聚集了几千人马,在沛县正式宣布起义,举起了反秦的大旗。
后来,人们就用“一败涂地”这个成语,来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