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ìng tiān shùn shí
一ㄥˋ ㄊ一ㄢ ㄕㄨㄣˋ ㄕˊ
應天順時
应,此处读作 yìng,不能读作 yīng。
应天顺时是中性词。
天,不能写作“大”;时,不能写作“实”。
和“顺天应人”意思相近,都含有顺应天命、时势的意思;但“应天顺时”更侧重于行动要符合自然规律和时代要求。
尧舜禅让——应天顺时
最合乎时宜的举动(打一成语)
act in response to the will of Heaven and time
应:适应。应天命顺时势。用来颂扬新建立的封建朝代。
《晋书·元帝纪》:“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阶级。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回:“俾万姓昭苏,庶物昌运,即应天顺时之作也。”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杨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民心所向,在太原起兵。这本身就是“应天顺时”之举——顺应天下百姓渴望安定生活的天命,抓住隋朝统治腐朽的时机。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即位。他深知自己的登基方式并非完美,因此更加注重以德政来证明自己是“应天顺时”的明君。他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对大臣们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认为民心就是天命。
在治国方略上,唐太宗处处体现“应天顺时”的智慧:
在农业上,遵循天时,不误农时,让百姓能够安心生产
在法律上,废除严刑峻法,制定《贞观律》,宽简刑罚
在用人上,不分亲疏,唯才是举,重用魏征、房玄龄等贤臣
在民族关系上,对周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被尊为“天可汗”
有一年,京城蝗灾严重,唐太宗甚至亲自到田间抓住一只蝗虫说:“百姓靠谷物活命,你却吃庄稼,我宁愿你吃我的心肺,也不要祸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吞下。左右急忙劝阻,他说:“我就是要承担灾祸,还躲避什么?”这个举动虽然带有表演成分,但充分展现了他“应天顺民”的姿态。
在唐太宗“应天顺时”的治理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无论是治国还是做事,都要顺应客观规律,把握时代脉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