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ǐ róu kè gāng
一ˇ ㄖㄡˊ ㄎㄜˋ ㄍㄤ
以柔剋剛
“克”,不能读作“kē”。
以柔克刚是褒义词。
“刚”,不能写作“钢”。
和“以屈求伸”都含有运用柔韧策略的意思,但“以柔克刚”更强调用柔和直接地去克制、战胜刚强。
水滴石穿——以柔克刚
最柔软的胜利(打一成语)
以屈求伸
以暴制暴
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三国 蜀 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李连庆《风云急》:“他要拼老命,孤注一掷,我们则要忍耐,力避同敌人正面交锋,以柔克刚,在敌人的后方狠狠地打。”
秦朝依靠严刑峻法和强大的武力统一了天下,可谓至“刚”。然而,这种强硬的统治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迅速土崩瓦解。继之而起的西汉王朝,特别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们,深刻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著名的谋士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谈论《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刘邦不以为然,骂道:“老子在马上打得天下,要这些诗书有什么用?”陆贾从容不迫地回答:“在马上得天下,难道还能在马上治天下吗?商汤、周武王都是逆取顺守,文武并用,这才是长治久安之术。假使秦朝统一天下后,能效法先圣,施行仁义,陛下又怎能夺得天下呢?”
刘邦听后深感惭愧,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汉得天下的原因。这便是《新语》一书的由来。从此,汉朝开始转向以道家“黄老之术”治国,核心就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萧何、曹参等丞相大力推行“以柔克刚”的国策:
在律法上:废除秦朝的苛法,制定宽简的《九章律》。
在赋税上:实行“十五税一”,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在徭役上:减少征发,让农民有足够的时间耕种。
这种看似“柔弱”的治国方式,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生产力迅速恢复,国库逐渐充盈,人民生活安定,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初的成功告诉我们,强大的武力可以夺取天下,但温和的仁政才能守住天下。这正体现了“以柔克刚”的深刻哲理:最柔软的水,能穿透最坚硬的石头;最温和的风,能化解最冰冷的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