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成语词典 > 有备无患的意思
yǒubèihuàn

有备无患

最近更新:2025-11-04    关注度:
  • 拼音

    yǒu bèi wú huàn

  • 注音

    一ㄡˇ ㄅㄟˋ ㄨˊ ㄏㄨㄢˋ

  • 繁体字

    有備無患

  • 正音

    “患”,不能读作“gǔ”。

  • 感情

    有备无患是中性词。

  • 辨形

    “备”,不能写作“惫”。

  • 辨析

    有备无患和“有恃无恐”;都含有“有所倚仗而没顾虑”的意思。但有备无患偏重在“有准备”;是为了避免祸患;“有恃无恐”偏重在“有依靠”便无所畏惧或毫不顾忌。表示“有特殊势力撑腰而放开胆量行事;近乎嚣张”的意思。

  • 歇后语

    笨姑娘剪鞋样

  • 谜语

    病床闲置;玄德在蜀平安

  • 近义词

    未雨绸缪、有恃无恐、防患未然

  • 反义词

    措手不及、临阵磨枪、临渴掘井

  • 英语

    be prepared against want

  • 俄语

    подготовиться на всякий случай не вредно

  • 日语

    備(そな)えあれば憂(うれ)いなし

  • 德语

    Vorsorge verhütet Nachsorge

  • 法语

    la prévoyance est la mère de la sǔreté

成语有备无患的知识

解释

备:防备;患:患难;灾祸。事先有防备就可能避免灾祸。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例句

季斯预戒汶上百姓,修堤盖屋。不三日,果然天降大雨,汶水泛滥,鲁民有备无患。(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历史故事

春秋时,晋悼公当了国君以后,想重振晋国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晋文公一样,称霸诸侯。

当时,晋国的北方有戎、狄等部落,他们经常骚扰晋国的边境。于是,晋悼公采用大夫魏绛的建议,主动和戎、狄等部落和好,使北部边境安定了下来;接着又派出使者和中原鲁、燕、陈、宋等各诸侯交好,并多次召集各国诸侯一起会盟,大大提高了晋国的威望。晋悼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了中原诸侯的盟主。

这时,郑国是一个小国,一会儿和晋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晋悼公很生气,公元前562年,他集合了宋、鲁、卫、齐等11国的部队出兵伐郑。郑简公兵败投降,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兵车一百辆、乐师数名、一批名贵乐器和十六个能歌善舞的女子。

晋悼公很高兴,把这些礼物的一半赏赐给魏绛,说:

“魏卿,是你劝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国。八年来,我们九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现在我们和各国的关系,就像一曲动听的乐曲一样和谐。郑国送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和你同享吧!”

魏绛说:“能和狄、戎和好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大王做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尚书》里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你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我愿意用这些话来提醒大王!”

晋悼公听了很感动,说:“我一定接受你的劝告。但奖赏有功之臣,这也是应该的。你也一定要接受这些赏赐。”

魏绛推辞不了,只好接受了晋悼公的赏赐。

后来,“有备无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就不会产生祸患。

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成语接龙

接龙规则:有备无患 → 患→患 共→共 是→是 直→直 闻→闻 动→动 神→神 大→大 鼎→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