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hū zhě yě
ㄓ ㄏㄨ ㄓㄜˇ 一ㄝˇ
之乎者也是贬义词。
孔夫子的口头禅
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的了吗呢
archaism(literary jargons)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四个助词。原指浅近的字眼或文章;现多指用文言字眼作文说话;也借指文言文。
宋 文莹《湘山野录》中卷:“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一个戎马出身的皇帝。他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后,率军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很快统一了中原。接着又跨越长江天险,灭掉了南朝的陈国以及南方的几个小国,统一了整个中国。
他登位以后,便封自己的主要谋士赵普为宰相。赵普读书不多,他所熟读的只是半部《论语》,因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宋太祖灭陈以后不久,带着赵普到原南朝陈的都城巡视,只见六朝故都果然非比寻常,不由十分感叹。
一天,他和赵普一起来到朱雀门前,看到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不由十分奇怪,问赵普说:“为什么不写‘朱雀门’,而写成‘朱雀之门’?加上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处?”
赵普回答说:“这个‘之’字,只是起语助的作用。”
赵匡胤听了,不由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字,能助得什么事情。”
后来,“之乎者也”这一成语,用来讽刺文人咬文嚼字;有时也用来形容那些空泛而不切实用且又叫人难懂的话。
成语出自:宋·文莹《湘山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