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 包拯的意思
bāozhěng

包拯

最近更新:2025-11-15    关注度:
包拯的相关知识

释义:

1. (历史人物)北宋名臣,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清廉公正而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与象征。
2. (文化符号)在后世文学、戏曲、影视等艺术作品中,被塑造为一位能够通阴阳、辨忠奸、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形象。

详细解释: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天圣五年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其为官以断狱英明、执法严峻、不畏权贵而名动天下。在历史上,他不仅以司法才能著称,更在整顿吏治、改革财政、建言献策、关心民瘼等方面有诸多建树。其人格与事迹经过后世民间传说与文学艺术的不断渲染与升华,逐渐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包公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正义、公正与智慧的化身。

引证解释:

1.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 《宋史·包拯传》

2. “后世凡有冤狱求伸者,辄曰:‘愿一见包公。’” —— 后世评述

3.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刻画了其坐堂问案的经典艺术形象。 —— 京剧《铡美案》

4. “(包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 历史评价

5. “其奏议文章,皆切于时务,不为空言。” —— 对其政论著作的评价

6. “包公戏”成为中国戏曲中一个独特的剧目类型,传播其公正精神。 —— 戏曲研究

历史真实形象

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司法官,以直言敢谏、严于律己、家风清廉著称。

例句:历史上的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弹劾了多位权贵,震动朝野。

文学艺术形象

在《三侠五义》等小说和戏曲中,被塑造为面如黑炭、额有月牙、能昼审阳、夜断阴的超凡人物。

例句:在电视剧中,包拯凭借其智慧与正气,破解了一桩又一桩奇案。

文化精神象征

“包青天”已成为公平正义的代名词,体现了民众对司法公正和社会清明的渴望。

例句:老百姓都盼望能遇到像包拯一样明察秋毫、为民做主的清官。

主要事迹与特点:

1. 执法如山:不徇私情,执法不分亲疏贵贱。传说中其侄包勉犯法,亦依法处决。
2. 不畏权贵:敢于弹劾皇帝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等权臣,被誉为“阎罗包老”。
3. 体恤民情:主张减轻百姓负担,奏请免除苛捐杂税,兴修水利,造福一方。
4. 直言进谏:其奏议文章情理并茂,切中时弊,如《乞不用赃吏疏》。
5. 清廉俭朴:虽官至高位,但衣服、器用、饮食一如布衣时,并立下严格家训。

历史影响与文化传承:

包拯奠定了中国民间对于“清官”的评判标准。以他为主角的“包公案”系列小说、戏曲(如《铡美案》《打龙袍》《赤桑镇》等)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其黑面月牙的视觉形象、三口御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的设定,以及展昭公孙策等辅助角色的塑造,都已深入人心,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语用与语境:

“包拯”或“包公”一词,在当代语境中常用于比喻那些刚直不阿、公正执法的官员或人物。在司法、纪检领域,常被引为楷模。其名字已成为一个形容词,如“包公精神”、“包公式的干部”,用以形容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品质。

辨析:

“包拯”是历史人物的本名,在严肃的历史讨论中使用;“包公”是尊称,带有更多的敬仰和亲切色彩,在民间和日常语境中使用更广;“包青天”则是对其司法角色和象征意义的高度概括,强调其作为“正义裁决者”的属性;“海瑞”是另一位著名的清官,时代晚于包拯,以极端清廉和直言敢谏著称,但民间艺术形象的丰富性不及包拯。

现代价值与意义:

包拯所代表的清官文化、法治精神、廉政思想以及为民请命的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研究和弘扬包拯精神,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司法公正、培育社会正气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其形象作为文化IP,也持续在影视、文学、旅游等领域焕发新的活力。

造句

1. 园中安置万世师表孔子肖像与为民请命的包拯立像供人瞻仰。

2. 包拯在官场上叱咤风云,惩恶扬善,清正廉明,被百姓们誉为“包青天”。

3. 包拯在官场上叱咤风云,惩恶扬善,清正廉明,被百姓们誉为“包青天”。

4. 经过夏馨姑娘的陈述,包拯心中倒有了些眉目,可是整个事情的始末原由,却还似团乱麻一般。

5. 梅兰芳大剧院装修的简约典雅,三楼的回廊布置了很多经典剧目中的角色造型,有忠肝义胆的岳飞,有铁面无私的包拯,有令人敬仰的杨家将,有智勇双全的穆桂英……

6. 包拯是一个清正廉明公私分明大公无私的人。

7. 包拯是一个清正廉明公私分明大公无私的人。

8. 包拯大公无私,深受百姓的喜爱。

9. 包拯的"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法治主张以及执法如山的实践,特别是他身上体现出的清官的特质,都说明他是中国清官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10. 包拯十几年呆在家里“虚度青春”,这在现代人眼中简直匪夷所思,而在当时却是寻常之事。

分字解释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