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指在突发急危重症情况下,为挽救患者生命、稳定生命体征而立即采取的专业医疗救治措施。特别强调在医疗机构内由专业团队实施的系统性、规范化急救医疗干预。
详细解释:
"紧急救治"是急诊医学体系的核心环节,特指在医疗机构急诊科或相关急救单元内,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的系统性、规范化医疗救治。这一概念涵盖从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开始的全面评估、紧急诊断、生命支持到确定性治疗的全过程。紧急救治遵循"黄金一小时"原则,建立包括预检分诊、抢救室处置、急诊手术、重症监护等环节的完整救治链条,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引证解释:
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急危重症患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确保及时有效救治"——《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 "紧急救治应当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优先处理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急诊医学》专业规范
3. "提高医疗机构紧急救治能力是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重要任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细则
急诊抢救室救治
在急诊抢救室内对生命垂危患者实施的紧急医疗干预
例句:急诊科对心脏骤停患者立即启动紧急救治程序
创伤中心救治
在创伤中心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的系统化紧急救治
例句:创伤中心对多发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紧急救治
卒中中心救治
在卒中中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的超早期紧急救治
例句:卒中中心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静脉溶栓紧急救治
救治体系与流程:
现代紧急救治建立了标准化的救治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危重症抢救规程、多学科会诊机制、急诊手术准入标准等。通过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实现急危重症的专业化、精细化救治。
技术装备与支持:
紧急救治依赖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支持,包括床旁超声、便携式呼吸机、持续血液净化设备、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生命支持系统。同时,建立急诊检验、急诊影像、急诊药房等支持平台,为紧急救治提供全方位保障。
质量管理与改进:
医疗机构通过建立紧急救治质量监测指标,包括门球时间(D-to-B)、到院至溶栓时间(DNT)、抢救成功率、危重症患者滞留时间等关键指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定期开展急救演练和病例讨论,提升团队协作和应急处置能力。
语用与语境:
该术语在医疗专业领域具有高度专业性,主要用于急诊科、ICU等急救场所的专业交流,以及在医疗质量管理、急诊学科建设等专业语境中。强调其系统性、规范性和时效性特征。
辨析:
"紧急救治"强调在医疗机构内实施的系统性专业救治;"紧急救护"侧重于院前急救环节;"应急抢救"特指生命垂危状态下的抢救性措施;"急救处理"更侧重于具体的急救操作技术。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紧急救治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包括急诊医师、急诊护士、急救技师等专业人员。通过建立规范的培训体系,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儿科高级生命支持(PALS)等国际认证培训,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救治水平。
1. 溶血症患儿康康在生命垂危之际,通过一站式转诊平台,短短几个小时便由天水送进省妇幼保健院,一路无阻,紧急救治,康康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