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指在突发伤病或意外事故的紧急情况下,为挽救生命、防止伤情恶化、促进恢复而立即采取的专业医疗救护措施。强调在专业医疗人员指导下或由经过培训的救护人员实施的规范化急救行动。
详细解释:
"应急救护"是现代急救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在突发事件或急症发生时,在专业医疗人员到达前或送医途中,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救护人员按照标准化流程实施的紧急医疗干预。这一概念涵盖了从现场安全评估、伤病员检伤分类、基础生命支持到专业医疗处置的全过程。应急救护遵循"黄金救援时间"原则,强调在关键时间窗内实施有效干预,显著影响伤病员的预后效果和生存质量。现代应急救护已发展成为包括现场急救、转运途中监护、医疗指导等环节的完整体系。
引证解释:
1. "建立健全应急救护网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 "应急救护应当遵循统一规范、分级负责、及时有效的原则"——《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3. "到2025年,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显著提升,社会急救能力明显增强"——《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灾害应急救护
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中开展的大规模紧急医疗救护行动
例句:地震发生后,多支应急救护队迅速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现场应急救护
在突发事件现场实施的即时性医疗救护措施
例句:培训合格的救护员对车祸伤者实施现场应急救护
社区应急救护
在社区层面建立的快速响应急救服务体系
例句:社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技术标准与流程:
现代应急救护建立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创伤救护、内科急症处置、儿科急救等专业技术模块。救护人员需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气道管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等核心技能。所有救护操作都需遵循最新的急救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
体系建设与发展:
我国已构建完善的应急救护体系,包括120急救指挥系统、院前急救站点、红十字会救护网络、社区急救点等多层次救护网络。近年来大力发展航空医疗救援、5G远程医疗指导、智慧急救平台等新型救护模式,显著提升了应急救护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推进公共场所AED配置,完善急救设施设备。
公众培训与普及:
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急救成功率。我国积极推进应急救护培训"五进"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开展百万救护员培训计划。通过"世界急救日"、"120急救宣传日"等活动提升公众急救意识,培养"第一响应人",构建社会大急救体系。
语用与语境:
该术语在急救医学、应急救援、公共卫生等领域专业使用,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特征。在政策文件、专业培训、公众教育等场合频繁出现,体现了现代急救体系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辨析:
"应急救护"强调在突发事件中的规范化医疗救护;"紧急救护"概念更侧重紧急性;"院前急救"特指入院前的急救环节;"医疗急救"更强调专业性医疗处置。
国际合作与发展:
应急救护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急救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引进先进的救护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急救护体系建设的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推动全球应急救护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