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指在突发性紧急困难和灾难情况下,为保护生命和财产而实施的快速、专业的抢救和援助行动。特别强调在危急情境下的及时响应和有效救助。
详细解释:
"急难救援"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紧急情况下的专业救援行动。这一概念体现了"生命至上、快速响应"的原则,要求救援力量在最短时间内抵达现场,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援措施。急难救援不仅包括前线的搜救工作,还涉及医疗救护、心理援助、后勤保障、灾民安置等多个方面,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现代急难救援强调专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引证解释:
1. "建立健全急难救援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 "急难救援应当坚持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原则"——《"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3. "加强国际急难救援合作,履行大国责任担当"——《中国国际救援队工作条例》
自然灾害救援
针对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行动
例句:国家救援队在地震灾区开展大规模急难救援工作
事故灾难救援
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等的紧急处置和救援
例句:多部门联合对矿难事故实施急难救援
生命线工程救援
保障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应急恢复的救援行动
例句:应急部门开展电力设施急难救援,尽快恢复供电
救援体系与能力建设:
我国已建立完善的急难救援体系,包括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等多层次救援力量。通过配备先进救援装备、开展专业化培训、组织实战化演练,不断提升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指挥平台,实现救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确保救援行动的高效协同。
技术装备与创新:
现代急难救援广泛应用高新技术装备,包括无人机侦察、生命探测仪、破拆装备、应急救援车辆、卫星通信设备等。研发应用机器人救援、航空救援、水上救援等新型救援技术,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救援能力。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救援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决策。
国际合作与交流:
急难救援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深化,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与多个国家建立救援合作机制。通过联合演练、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方式,提升国际救援协同能力。中国国际救援队多次参与国际重大灾难救援,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语用与语境:
该术语在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国际合作等领域专业使用,具有明确的紧急性和专业性特征。在政策文件、救援实践、国际交流等语境中频繁出现,体现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辨析:
"急难救援"强调在紧急困难情况下的专业救援;"紧急救助"概念更广泛,可包括非专业的帮助;"灾难救援"更侧重于重大灾害的救援;"应急救援"更突出应急性和快速响应。
社会参与机制:
急难救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公众安全教育、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救援格局。鼓励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援工作,发挥其在专业救援、物资保障、心理援助等方面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