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指按照既定规范和标准流程,为特定困难群体提供的常态化、制度化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帮扶服务。强调救助工作的规范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
详细解释:
"常规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指通过制度性安排,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提供持续、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这种救助不同于临时性、应急性的救助措施,而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下的长期性帮扶机制。常规救助具有明确的救助对象认定标准、规范的申请审批流程、统一的救助标准体系和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体现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引证解释:
1. "国家建立和完善常规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2. "常规救助工作应当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
3.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常规救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4. "健全分层分类的常规救助体系,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5. "常规救助标准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
6. "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常规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和效率"——《关于加快推进全国社会救助信息资源共享的通知》
最低生活保障
为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家庭提供的基本生活救助
例句:民政部门按月发放常规救助金,保障低保家庭基本生活
特困人员供养
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
例句:敬老院为特困老人提供集中供养的常规救助服务
医疗救助
为困难群体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费用补助
例句:医保部门为救助对象提供常规救助的医疗费用报销
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
常规救助建立了完善的制度框架,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大类救助制度。通过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实现救助资源的统筹整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实现精准识别和及时救助。
标准制定与动态调整:
常规救助标准实行科学化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综合考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物价指数等因素,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同时实行差别化救助政策,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程度和需求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救助服务。
服务创新与效能提升:
常规救助工作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推行"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推进救助事项"跨省通办",提升救助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语用与语境:
该术语在社会保障、民政工作、社会政策等领域专业使用,具有明确的制度性和规范性特征。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学术研究等语境中频繁出现,体现了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成熟度和完善度。
辨析:
"常规救助"强调救助工作的规范性和持续性;"紧急救助"侧重于突发情况下的临时性救助;"专项救助"针对特定困难类型提供的专门救助;"临时救助"解决突发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
监督评估与绩效管理:
建立常规救助工作的监督评估体系,包括资金监管、绩效评价、社会监督等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持续改进救助工作质量。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救助政策落实到位,救助资金使用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