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 急难救助的意思
nànjiùzhù

急难救助

最近更新:2025-11-14    关注度:
  • 拼音

    jí nàn jiù zhù

  • 注音

    ㄐ一ˊ ㄋㄢˋ ㄐ一ㄡˋ ㄓㄨˋ

  • 繁体字

    急難救助

  • 近义词

    紧急救助 应急救助 危机救助 人道援助

  • 反义词

    常规补助 长期扶持 渐进帮扶

急难救助的相关知识

释义:

指对因突发性、紧迫性事件而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甚至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个人或家庭,所提供的临时性、过渡性的物质帮助和资源链接服务。其核心在于应对“急”与“难”,解决燃眉之急。

详细解释:

“急难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中托底性、救急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针对因意外事件、重大疾病、安全事故等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难以为继的困境。与长期的社会保障不同,它侧重于“雪中送炭”,提供一次性的、快速的资金、物资或服务支持,帮助受助者渡过最困难的时期,防止其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其救助对象具有特定性,救助情形具有突发性,救助方式具有灵活性。

引证解释:

1. “国家对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2. “临时救助属于急难性质,主要帮助救助对象应对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 ——《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3. “开展急难社会救助,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4. “支持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为急难个案提供专业服务。”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

5. “中国驻外使领馆为在海外遭遇重大意外、失去经济来源的中国公民提供急难救助。” —— 中国领事服务网相关说明

6. “慈善组织应当积极开展急难救助项目,发挥补充救助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生活临时救助

为因突发事件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提供一次性生活补助或必要的生活物资。

例句:该家庭因火灾房屋焚毁,社区及时启动了急难救助程序,送去了应急资金和衣物食品。

医疗急难救助

为因突发重大疾病、需要紧急救治而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个人提供的资金援助。

例句:慈善基金会为他发起了一场急难救助募捐,筹集了手术的急需款项。

海外领事救助

中国公民在海外遭遇意外、陷入孤立无援境地时,中国驻外使领馆提供的联系亲属、推荐律师、协助撤离等保护与协助。

例句:在海外遭遇抢劫后,他第一时间向中国领事馆寻求急难救助

制度构成与运行机制:

急难救助制度通常由民政部门主导,依托街道(乡镇)和社区,建立“主动发现、快速响应、一案一策、综合施救”的工作机制。它强调属地管理,简化申请流程,以确保救助的及时性。同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者为急难个案提供资金、物资、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

资金来源与保障:

急难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预算、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同时广泛吸纳社会捐赠。许多地方设立了“急难救助基金”或“慈善救助基金”,通过财政投入与社会募捐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救助能力。对于情况特别紧急的,可实行“小额先行救助”,事后补齐手续。

社会参与与专业服务:

急难救助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对急难个案进行评估、需求分析、资源链接和持续跟踪,提供“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提升救助的精准度和人文关怀。

语用与语境:

该术语在社会保障、民政工作、慈善公益及领事保护等领域高频使用。在政策语境中,它代表一项具体的制度安排;在社会语境中,它常与“雪中送炭”、“救急不救穷”等观念相关联,体现了社会互助的温度。

辨析:

“急难救助”更侧重于解决个人或家庭因突发变故导致的临时性、紧迫性生活困难,具有社会托底和救急的性质;“应急救助”则是一个更宏观的体系性概念,主要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公共突发事件,强调系统性的救援行动;“紧急救援”则更聚焦于对生命安全的直接抢救,如地震搜救、医疗急救等。

创新发展与未来展望:

急难救助工作正朝着更智能、更精准、更协同的方向发展。通过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对潜在困难家庭的主动发现和预警。推动“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引入更多专业社会力量。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确保急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分字解释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