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 包青天的意思
bāoqīngtiān

包青天

最近更新:2025-11-15    关注度:
  • 拼音

    bāo qīng tiān

  • 注音

    ㄅㄠ ㄑ一ㄥ ㄊ一ㄢ

  • 近义词

    青天大老爷

  • 反义词

    糊涂官、贪官、狗官、昏官

包青天的相关知识

释义:

1. (专称)对北宋名臣包拯的尊称,源于其清正廉明、执法如山,如同百姓头顶清明湛蓝的天空。
2. (泛指)后世对一切公正无私、为民做主官员的代称和誉称。
3. (文化符号)在民间信仰和文艺作品中,被视为能辨忠奸、断阴阳、主持人间正义的司法之神。

详细解释:

“包青天”是中国民间文化对历史人物包拯最富盛誉的称呼,其影响力远超其本名“包拯”。这一称谓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民众对司法公平和社会正义最朴素的向往与最高的赞誉。“青天”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清官的存在如同拨云见日,为在苦难与不公中挣扎的百姓带来光明与希望。与历史人物包拯相比,“包青天”的形象经过民间传说、戏曲小说(如《三侠五义》)和现代影视的不断艺术加工,被赋予了更多超自然的色彩和理想化的品格,成为一个集智慧、勇气、权力与神力于一身的完美清官符号。

引证解释:

1.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此民间谚语是“包青天”威严形象的早期雏形。 —— 《宋史·包拯传》

2. “凡有冤屈滞狱之人,都道:‘愿到开封府包青天跟前告状。’”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3. “包青天更是明镜高悬,其形象代表了传统社会‘天理’与‘王法’的统一。” —— 现代学者评述

4. “后世戏曲中,‘包青天’总以黑面月牙、蟒袍玉带的形象出现,象征着铁面无私与通晓阴阳。” —— 戏曲研究

5. “‘包青天’文化现象,反映了民众在无力对抗现实不公时,对理想官僚体系的寄托与想象。” —— 社会文化研究

6. “影视剧中的《包青天》系列,其主题曲‘开封有个包青天……’已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 大众文化评论

作为历史人物的尊称

特指包拯本人,强调其作为官员的清正廉明,是百姓给予的最高褒奖。

例句:百姓感念其恩德,皆称包拯为包青天

作为清官的代名词

用以赞誉其他公正执法的官员,意为“像包公一样的青天大老爷”。

例句:这位县长为民做主,被当地群众誉为“现代包青天”。

作为文艺作品的核心形象

指代戏曲、电视剧、小说中那个拥有御铡、能断阴阳的理想化艺术形象。

例句:这部《少年包青天》电视剧,演绎了他青年时期破解奇案的故事。

社会心理与文化功能:

“包青天”形象的诞生与盛行,深刻反映了传统社会中民众的“清官情结”。在司法制度尚不完善、平民权利难以保障的时代,百姓将对社会公平的渴望寄托于一个全知全能、权力无限且道德完美的个人身上。“包青天”成为了弱势群体在遭遇冤屈时最后的精神支柱和心理慰藉,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心理平衡的作用。

语用与语境:

该词在当代使用频率极高。在褒义语境中,用于高度赞扬公正的执法者或决策者。在讽刺或期盼语境中,民众会呼喊“包青天在哪里?”,以表达对某些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对正义的急切呼唤。它已从一个具体人名,演变为一个通用的文化概念和情绪表达词。

辨析:

“包青天”是尊称和文化符号,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最浓,强调其作为“正义化身”的神圣性;“包拯”是历史人物的本名,更客观、中性,用于严肃的历史叙述;“包公”介于两者之间,是敬称,带有亲切感和普遍性;“海青天”(指海瑞)等仿词,则是在“包青天”模式影响下对其他清官的类似赞誉。

现代反思与意义:

“包青天”形象一方面持续传递着公平正义的永恒价值,激励为官者清正廉洁;另一方面,其蕴含的“人治”思想和对超凡个体的依赖,也与现代“法治”精神存在张力。今天,我们既要弘扬“包青天”精神中的廉洁、公正与担当,更要致力于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让社会公平正义不再依赖于个别“青天”的出现,而是由健全的体制来保障,从而实现从“青天之治”向“法治之治”的现代化转型。

造句

1. 包拯在官场上叱咤风云,惩恶扬善,清正廉明,被百姓们誉为“包青天”。

2. 包拯在官场上叱咤风云,惩恶扬善,清正廉明,被百姓们誉为“包青天”。

3. 包青天是一个大公无私、清正廉明的好官。

4. 包青天是一个大公无私、清正廉明的好官。

5. 要说“铁三角”的好榜样,当数出演“包青天”系列的金超群、范鸿轩、何家劲,搭档近二十年,七百多集电视剧的产出,最稳固“铁三角”的名号当之无愧。

分字解释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