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时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英law; statute;
⒈ 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具有一定文字形式,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古代多指刑法、律令,今亦泛指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法规、条例和规定等。
引《庄子·徐无鬼》:“法律之士广治。”
《晋书·贾充传》:“今法律既成,始班天下,刑宽禁简,足以克当先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大凡买了贼赃,明知故买的,是与受同科;不知误买的,应该听凭失主备价取赎。这个法律,只怕是走遍地球,都是一样的了。”
巴金 《要不要制订“文艺法”?》:“一个人从事文艺创作活动,只要他不触犯刑法或者其他法律,就不应该受到干涉。”
⒉ 指创作诗文所依据的格式和规律。
引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近体之攻,务先法律。”
清 刘大櫆 《宋运夫时文序》:“閒出其所为文章示余,《诗》《书》之英, 屈 宋 之华,其度凝然,其气勃然,其法律森然,金辉玉洁以自成为一家之言。”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其文章颇有法律,诗则纵横排宕,不尚纤巧织组之习。”
⒊ 指道行戒律。
引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四折:“岂不知 张真人 法律精严,早仗剑都驱在五雷坛内,一个个供下状吐出真情。”
⒈ 古代多指刑法或律令。今泛指法令与法规。
引《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二世然高之言,乃更为法律。」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侵求吏民,人民皆怨;战具不修,军无法律。」
近法令 国法 公法 司法
英语law, CL:條|条[tiao2], 套[tao4], 個|个[ge4]
德语Gesetz (Rechtsw), Jura, Recht, Rechtswissenschaft (S, Rechtsw)
法语loi, droit (juridique)
1., 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薄弱。
2.法律规定人人平等,不论高贵和卑贱。
3.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
4.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
5.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
6.只要让我创造一个国家的迷信,我就不管归谁给他制定法律,也不管归谁给它编歌曲了。
7.对于中国这个尚有众多贫困人口的国度来说,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更是任重道远。
8.而这一感情究竟能持续多久,不应受到感情以外的因素,诸如法律的干扰。
9.法律可以揭露罪恶,却不能消除罪恶。弥尔顿
10.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所任何事,法律在人人面前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