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 贪官蠹役的意思
tānguān

贪官蠹役

最近更新:2025-11-15    关注度:
  • 拼音

    tān guān dù yì

  • 注音

    ㄊㄢ ㄍㄨㄢ ㄉㄨˋ 一ˋ

  • 繁体字

    貪官蠹役

  • 成语解释

    贪官蠹役

  • 近义词

    贪官污吏 奸官恶吏 虎狼胥吏 害民贼

  • 反义词

    清官廉吏 良吏能臣 国之栋梁 循吏

贪官蠹役的相关知识

释义:

指贪污受贿的官员和侵蚀国家财富、欺压百姓的胥吏。这一成语将腐败的官员比作蛀虫,形象地描绘了他们从内部侵蚀国家肌体、祸害社会的行径。

详细解释:

“贪官蠹役”是一个极具批判性的传统政治术语,常用于揭露和抨击旧时官僚体系的系统性腐败。“贪官”指职位较高的、利用职权贪污纳贿的官员;“蠹役”则指地位较低、具体办事的胥吏、差役,他们如同蛀虫(“蠹”即蛀虫),利用手中微末权力盘剥百姓,侵蚀国家税赋与公信力。这个词组深刻地揭示了腐败问题的全面性——不仅高层官员会贪腐,基层执行人员更是直接危害民众的“蛀虫”,二者上下其手,共同构成一个压榨人民的腐败网络。其核心意象“蠹”,生动地表达了腐败行为具有隐蔽性、寄生性和毁灭性的特点。

引证解释:

1. “蠹役害民,甚于贪官,盖贪官犹有畏忌,蠹役则肆无忌惮。” —— 清·汪辉祖《学治臆说》

2. “凡贪官蠹役,有犯必惩,毋得姑息。” —— 《大清会典事例》

3. “今之贪官蠹役,鱼肉乡里,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 清·林则徐奏折

4. “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官或迁调,而吏役长踞一方,蠢民之术日巧。” —— 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5. “扫除一切贪官蠹役,与民更始。” —— 近代革命宣传常用语

6. “历史上的王朝衰亡,往往与贪官蠹役横行,导致民怨沸腾、国库空虚密切相关。” —— 历史学者评述

高层官员的贪渎

指位居要职的官员利用权力进行的大规模贪污受贿行为。

例句:那个尚书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蠹役之首。

基层胥吏的盘剥

指衙门里的书吏、差役等利用经办具体事务之便,对百姓进行敲诈勒索。

例句:这些税吏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是祸害一方的贪官蠹役

系统性腐败网络

指官员与胥吏相互勾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侵蚀国家与社会的肌体。

例句:此案揭露了整个县衙从县令到衙役沆瀣一气,形成了一个贪官蠹役的窝案。

历史表现与危害:

1. 经济危害:侵吞国家税赋,导致国库空虚;增加苛捐杂税,盘剥民脂民膏,使民生凋敝。
2. 政治危害:破坏法律公正,使政府公信力丧失殆尽;结党营私,败坏官场风气,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3. 社会危害:激化社会矛盾,是引发民变和农民起义的重要导火索;扭曲社会价值观,使勤劳正直者无法生存。
4. 文化危害:形成一种“无官不贪,无役不蠹”的绝望社会心态,侵蚀民族精神和文化根基。

文学形象与民间观感:

在古典文学和民间戏曲中,“贪官蠹役”是标准的反派角色。他们通常是脑满肠肥、欺压良善的形象,最终结局往往是受到清官(如包拯)的审判或被侠客义士所惩处,这反映了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对腐败分子的深切痛恨。民间谚语“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中的“小鬼”,正是对“蠹役”的生动刻画。

语用与语境:

该成语在历史著述、政论文章、文学作品中常见,用于严厉批判腐败现象,语气极为贬斥,带有强烈的道德审判意味。在现代使用中,多用于历史讨论或借古讽今,以强调腐败问题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危害的严重性。

辨析:

“贪官蠹役”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同时涵盖了上层的“官”和下层的“役”,强调腐败的普遍性和系统性;“贪官污吏”与之意义非常接近,常可互换使用,但“蠹”比“污”的意象更具批判深度,强调其侵蚀、蛀空的特性;“奸官恶吏”更侧重于官员的奸邪与胥役的凶恶,强调其个人品德败坏与行为残暴;“虎狼胥吏”则特指基层胥吏如虎狼般凶残,范围较“贪官蠹役”为窄。

当代警示与借鉴:

“贪官蠹役”这一历史现象对当代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既要坚决查处位高权重的“贪官”,也要严厉整治群众身边、直接侵害百姓利益的“蠹役”(即“微腐败”)。必须构建完善的制度笼子,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督,特别是加强对基层公权力的制约,从而从根本上铲除“贪官蠹役”滋生的土壤,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

造句

1. 在查询拜访历程中,她们发现了种种形式的政治腐败,并揭露了很多贪官蠹役。

分字解释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