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及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核心群体,以 “兼爱非攻” 为核心思想,兼具学术思想与实践精神,是先秦重要的思想力量。
一、核心领袖:墨子
姓名墨翟,生卒年不详,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核心思想: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等十大主张,反对战争与等级歧视,倡导平等爱人、务实节俭。
实践特质:不仅是思想家,更是实干家,曾亲自带人阻止楚攻宋,以守城术与器械设计闻名;重视科技实践,《墨子》中包含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早期科技成果。
著作:其思想与言行由弟子整理成《墨子》一书,现存 53 篇,涵盖哲学、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
二、墨家弟子的核心特质
组织严密:墨家是兼具思想性与组织性的团体,弟子需严格遵守墨子的思想主张,服从 “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纪律严明。
践行 “义” 的精神:弟子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为己任,奔波于各国之间,反对侵略战争,帮助弱国守城,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分工明确:弟子分为 “谈辩者”“说书者”“从事者” 三类,分别负责游说诸侯、传授典籍、实践守城与科技制作,各司其职。
代表弟子:禽滑厘是墨子最亲近的弟子,精通守城之术,曾协助墨子阻止楚攻宋;耕柱子、高石子等弟子则以践行墨家道义、敢于直谏著称。
三、墨子及弟子的历史影响
思想影响: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 “显学”,其 “兼爱” 思想是早期平等观念的体现,“非攻” 主张契合民众反战诉求,对后世思想家有重要启发。
实践影响:弟子们的守城实践与科技探索,推动了战国时期军事技术与手工业的发展;其务实、奉献的精神,成为后世士人坚守道义的榜样。
文化意义:作为先秦诸子中极具实践精神的学派,墨子及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义利之辨”“家国情怀” 的内涵。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