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其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核心传承群体,以 “仁政”“性善论” 为思想核心,推动儒家学说走向成熟,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力量。
一、核心领袖: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儒家学派 “亚圣”,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 “仁” 学思想。
核心思想:提出 “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四端”;倡导 “仁政”,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理念;强调 “义利之辨”,主张 “舍生取义”。
实践与传播:周游齐、魏、宋、滕等国,游说诸侯推行仁政,虽未被完全采纳,但其思想影响深远;以讲学为业,培养了大批弟子,形成声势浩大的儒家支派。
著作:其言论与思想由弟子整理成《孟子》一书,共七篇,逻辑严密、言辞雄辩,是儒家经典 “四书” 之一。
二、孟子弟子的核心特质
传承核心思想:弟子们坚定认同 “性善”“仁政” 主张,既是思想的学习者,也是传播者,通过讲学、著述将孟子思想推广至各地。
各具专长:弟子或擅长言辞辩论,或专注践行道义,或侧重文献整理,形成互补的传承格局。
代表弟子:
公孙丑:最亲近的弟子之一,《孟子》开篇即《公孙丑上》,记载了他与孟子关于 “不动心”“浩然之气” 等核心思想的对话。
万章:以善问著称,《孟子》中《万章上》《万章下》集中收录他向孟子请教尧舜禹禅让、孔子事迹等问题的对话,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乐正克:儒家 “乐正氏之儒” 代表,相传著有《学记》,将孟子的教育思想融入教学理论,强调 “教学相长”。
公都子:多次向孟子请教 “性善论” 相关问题,帮助孟子进一步阐释 “四端” 学说,推动思想体系完善。
三、孟子及其弟子的历史影响
思想传承:使儒家思想从 “仁” 的伦理层面,拓展到 “仁政” 的政治实践与 “性善” 的人性论基础,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文化塑造:“民本”“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 等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伦理、道德观念与士人精神。
经典地位:《孟子》成为儒家核心经典,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 “四书”,成为古代教育与科举的核心教材,影响中国两千余年。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