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的统称,以下是一些主要人物的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 “仁、礼”,倡导 “克己复礼为仁”,构建了 “仁 - 礼 - 孝” 三位一体的道德体系,同时首创 “有教无类” 的平民教育理念,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其言行被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 “亚圣”。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主张 “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著有《孟子》一书。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 “道” 的概念,认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主张 “无为而治”,追求 “小国寡民” 的理想社会。其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中,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影响巨大。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主张顺应自然,逍遥自在。其著作《庄子》想象力丰富,文笔汪洋恣肆,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如 “庖丁解牛”“庄周梦蝶” 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等,反对战争,倡导无差别的爱和平等的社会秩序。墨子还重视科技实践,其弟子根据他的思想和言行整理成《墨子》一书,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方面的知识。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战国时期卫国人,法家代表人物。他在秦国推行变法,强调法治,主张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思想和事迹主要记载在《商君书》中。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派集大成者。他融合了商鞅的 “法”、申不害的 “术” 和慎到的 “势”,构建了 “法 - 术 - 势” 三位一体的君主专制理论,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著有《韩非子》一书。
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名家代表人物。他注重概念分析和逻辑思辨,提出了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等一系列著名命题,对中国逻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公孙龙: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家代表人物。他以 “白马非马” 论而闻名,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公孙龙子》一书中,通过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名实之间的关系。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他构建了 “阴阳 - 五行 - 八卦” 的宇宙图式,提出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 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医理论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人,纵横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合纵,即联合六国共同对抗秦国,曾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代表人物。他主张连横,即帮助秦国破解合纵联盟,通过游说各国服从秦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兵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 “兵圣”。他著有《孙子兵法》,提出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全胜思想,以及 “道天地将法” 五事评估模型等军事理论,对中国和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武的后代,著有《孙膑兵法》。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军事思想强调灵活应变和因敌制胜。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