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
〔贺新郎〕词牌名。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词”原来是歌唱用的唱词,都配有曲调,因此最早叫做“曲子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绝大多数的词调都已失传,变得只能吟诵而不能按原调唱了。词的句子大都有长短,字音平仄和押韵方式都有一定的格律,但也有少数词人在个别地方对格律不太严格(本书对这些地方一般都不加注,免涉烦琐)。词牌最初有一部分是根据词意命名的,后来的作词者大都只按照一定词牌的格律来“填词”,词意不再与词牌有关,而在词牌之外可依词意另标题目。本词最近发现作者有一件手迹,标题为《别友》。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夫人杨开慧的。
〔一九二三年〕这年六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毛泽东出席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九月至十二月,毛泽东在湖南从事党的工作,年底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去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据此,本词概作于这年十二月底离开长沙时候。当时革命形势在上升,作者“割断愁丝恨缕”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在词中“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比喻中得到强烈的表现。
〔挥手从兹去〕从兹:泛指此时此地。见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那堪〕“那”即“哪”;“堪”:承受,经受。
〔相向〕相互面对,相互对视。
〔欲零还住〕欲流还止。欲,此意为“将要”“像要”。零:此指泪水滴零。
〔过眼滔滔云共雾〕过眼:从眼前经过的。本句喻指经历过种种时政乱象。
〔东门〕指长沙城东的小吴门。古诗词中常用东门泛指送别之地。
〔横塘〕指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因塘东西长,南北窄,作者特称横塘。并暗用横塘之典,借指妇女居住的地方。唐崔颢《长于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清水塘附近有火车站。
〔凭〕此意为“任凭着”。此一字承上句“从此天涯孤旅。”
〔昆仑崩绝壁〕昆仑山峭壁崩塌。这和下句“台风扫寰宇”都用来暗喻一种作为,宣示了要改变中国黑暗社会的大革命声威。
〔重比翼,和云翥〕指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比翼双飞。和:义即随同、和随。翥(zhù 音驻):原指鸟儿展翅高飞,此用来喻指行动与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