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 优秀的字典词典查询网站
弘扬传统文化 · 传承中华美德 | 品味词典网
全站搜索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传统节日
立秋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立秋名片

  • 中文名立秋
  • 外文名Beginning of Autumn
  • 代表寓意秋季开始,收获的季节
  • 气候特点降雨、风暴、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
  • 季    节秋季
  • 时    间每年8月7或8或9日
  • 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35°
  • 太阳直射点北纬16°19′
  • 前一节气大暑
  • 后一节气处暑
  • 风俗活动晒秋节、秋忙会、贴秋膘
  • 风俗食物西瓜(啃秋)、四季豆、辣椒
  • 农事活动做好整地、施肥的准备、晒秋
  • 三    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 自然规律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 属    性二十四节气的七月节令

季节划分

依据天象变化划分: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根据天象变化来划分,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秋季是以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135°)为始点,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与人为无涉。《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后,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季节转换,反映了气候、物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 
依据气温变化划分: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入秋。近代学者张宝堃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分季标准,以候平均温度(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据此,候平均温度从10℃以下稳定升到10℃以上时作为春季开始,从22℃以上稳定降到22℃以下作为秋季开始。这是近代从气温变化角度来划分四季的方法。 

天象变化

上古时代以斗柄指向确定季节交替,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当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方位时为立秋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太阳黄经达135°时为立秋节气,于公历8月07-09日交节。在立秋节气期间,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黄经135°)。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地支"申"(西南)的方向。交立秋的那天,通常是在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经向南偏了不少。 

气候特点

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风暴、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这些变化不明显,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开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热与凉的分水岭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初秋"闷热",仲秋后趋向"干燥"、"凉爽"气候特征。这是一个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 
"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进入"立秋"节气并不代表气温就此下降。 

节气风俗

立秋节
  立秋,表示秋天来临,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秋社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社日节现在民间一般举办春社,南方沿海地区仍沿祭社(土地神)习俗,每到社日节时,普遍奉祀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晒秋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秋田娱乐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卧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会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将过去,暑热难当无法安眠的日子即将过去,天气慢慢转凉,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着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产已经过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松口气歇一歇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夏天多会"夏瘦",秋天到来,多躺一躺,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长回来。

农事相关

秋的含义,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立秋并不代表气温就此下降,因太阳所带来的热力未减弱。由于"秋老虎"短期回热天气影响,立秋的后至处暑节气这段时间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后。秋季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初秋"闷热",仲秋后趋向"干燥"、"凉爽"气候特征。进入秋季,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南方地区多雨、多风、干湿度大,季节转换时,这些气候特征变化明显;在北方地区,降雨、风暴等变化不大,明显变化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根据代近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其实,按近代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作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立秋后一时暑气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随着时间推移,天气逐渐凉爽。进入深秋后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秋后一伏热",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总体来讲,进入秋季,太阳高度角渐低,温度由热渐降低;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于"立秋"时:
【可种植下列蔬果】
  1.北部:高丽菜、花椰菜、茄子、芹菜、乌豆、白豆、葱、苹果、梨、葡萄。
  2.中部:番茄、茄子、芹菜、芥蓝菜。
  3.南部:高丽菜、长年菜、番薯。
【可捕获下列鱼类】
  目吼、卓鲲、鲟鱼、龙尖、沙鱼、刀鱼等。

日期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5,20世纪=8.35。
举例说明: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立秋。
例外:200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三候解释

我国古代时间平均法节气将立秋分为三候,每5天为1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节气文化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  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  棉花抹杈边心,追肥时间到下限,  天旱浇水要适量,防治病虫巧把关。  早秋作物渐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转。  晚秋作物治追耪,后期管理不能软。  适时播种大白菜,炕土壅葱夺丰产。  保护地菜筹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  大积大造农家肥,割晒青草抽时间。  林木果树管理好,摘下果梨去卖钱。  畜禽管理要加强,要紧预防牛流感。  喂鱼注意多投草,鱼病防治至关键,  坑内菱角采下来,继续管好藕苇芡。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古人认为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由此可见,"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对没进入收获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立秋"也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从来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立秋》[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  [当代]徐书信  池水渐凉蝉唱稀,长空雁阵岭南飞。  与君携手花间舞,夜露沾鞋又湿衣。
五律·立秋  【当代】齐哲慧人慧语  感恨方初夏,飘然过立秋;  韶光何太速!壮岁突苍头!  曾祖高还矮?重孙矸或璆?  海河能见底,人世水长流!  (慧人慧语之人生百诫·立秋吟)

饮食养生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这说法是不准确的。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闷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闷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饮食调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运动调养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黄精煨肘:  [配方] 黄精9克,党参9克,大枣5枚,猪肘750克,生姜15克,葱适量。  [做法] 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装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净待用。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姜、葱洗净拍破待用。  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继续煨至汁浓肘粘,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  
五彩蜜珠果:  [配料] 苹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1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  [做法] 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珠,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 生津止渴,和胃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