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ù diào yī zhì
ㄅㄨˋ ㄉ一ㄠˋ 一 ㄓˋ
步調一致
“调”,不能读作“tiáo”。
步调一致是中性词。
“致”,不能写作“至”。
和“同心协力”都含有团结一致的意思,但“步调一致”更侧重于行动上的协调统一,如同行军步伐。
仪仗队行军——步调一致
齐走;踏歌行;跳集体舞
志同道合、万众一心、同心同德
分道扬镳、各行其是、离心离德
step is identical
идти в нóгу
歩調がそろっている
in gleichem Schritt und Tritt(im Gleichschritt gehen)
marcher du même pas(agir de concert)
步调:走路时脚步的大小快慢。比喻进行某种活动;采取同一步骤;同一方式。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在这种种方面,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防止宗派主义倾向,使我们的党达到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的目的,以利战斗。”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行动一致。
两小小组配合默契,步调一致,任务完成得很好。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训练魏国“武卒”的故事,就是“步调一致”的典范。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他招募士兵时,设立严格的标准:士兵必须能穿上三层铠甲,拉开十二石的强弩,背负五十支箭,携带三天的口粮,在半天内急行军一百里。
通过这样严格选拔的士兵,再经过吴起的统一训练,整个部队行动如一人。无论是前进、后退、分散、集结,所有人都能做到步调一致。正是这样一支纪律严明、行动统一的精锐之师,帮助吴起“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为魏国开拓了大片疆土。
另一个体现“步调一致”重要性的例子是“闻鼓而进,闻金而退”的古代军令。在战场上,士兵们并不是凭个人勇气随意冲杀,而是必须听从统一的号令:击鼓就前进,鸣金就收兵。所有人的行动都必须与指挥的节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整体战斗力。如果有任何人步调不一致,擅自行动,就可能导致整个阵线的崩溃。
这种军事思想后来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成员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正如《孙子兵法》所说:“上下同欲者胜”,只有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行动步调一致,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