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史称建文皇帝 [18],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1402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 [54]。 [1] 朱允炆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建文元年 。即位之初,一改洪武之苛政,亲贤好学,于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大赦天下,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旌表节孝,赈济灾民 。建文元年(1399年),用齐泰、黄子澄之计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实施削藩后,导致湘王自焚,齐王、详细>
黄子澄(公元1350年-公元1402年),明分宜(江西分宜)人,洪武进士,授修撰,侍读东宫,累迁太学东卿。建文帝即位,命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向明惠帝(建文帝)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指黄子澄、齐泰为奸。建文四年,燕师渡江破京师,被执,抗辩不屈,磔死,族诛。黄子澄的无惭臣节为旧时的士子所歌颂。清乾隆年间,追谥忠悫。朱允炆即位后,任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同参国政,共谋削夺藩王权。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但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详细>
齐泰(?—1402年),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明太祖赐名泰,明溧水(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明初著名官员。洪武十七年(1384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明太祖临终,齐泰召授顾命辅佐皇太孙,建文帝登基后,命他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升为兵部尚书。齐泰是向建文帝朱允炆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削藩引发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之后他请削燕王朱棣属籍,声罪致讨,力主伐燕。建文军屡败,齐泰等被罢官,又被建文帝召还,不久又遭贬官。建文四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