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宗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为成穆皇后郭氏。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朝第三位皇帝(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于孝宗藩邸。绍兴二十年(1150年),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详细>
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9日—1224年9月17日),宋光宗赵惇次子,其母为慈懿皇后李凤娘,中国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词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赵扩被封平阳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封嘉王。绍熙五年(1194年),赵扩被立为皇太子,七月,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即位后,任用定策有功的宗室赵汝愚为相,延召朱熹入朝讲学。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诏令北伐金朝,宋军面对金兵的反击,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最终以失败告终。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详细>
宋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赵德昭九世孙。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宋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赵昀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死后详细>
赵昰(shì)(1269年(一说1268年)—1278年),史称宋帝昰,即宋端宗,南宋度宗赵禥长子,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赵昰早年被封为吉王,1276年正月,进封为益王,出判福州。二月,元军进逼临安时,赵昰已逃往婺州,被人藏于山中,后至温州。闰三月,其被众人奉为天下兵马都元帅。不久到达福州,得知临安沦陷,恭帝被掳往北方。五月初一,右丞相陈宜中、保康军节度使张世杰和朝臣陆秀夫等在福州府拥赵昰即帝位,改年号为“景炎”,册立杨淑妃为杨太妃,与赵昰一起听政,力图恢复宋朝。十一月,在元军紧紧追击下,赵昰由大详细>
赵昺(bǐng)(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生于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末代皇帝,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母为俞修容。景炎三年在碙州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祥兴。祥兴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南宋与元朝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朝战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国祚319年的宋朝至此灭亡。详细>
宋度宗赵禥(1240年—1274年),又名孟启、孜,字长源,南宋第六位皇帝。宋太祖十一世孙,宋理宗同母弟赵与芮之子。曾为贵州刺史、宜州观察使、安远军节度使、崇庆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益国公、建安郡王、永嘉郡王、忠王。宝祐元年(1253年),为伯父理宗收为皇子。七年后,立为皇太子,理宗死后继位,改元咸淳。他封贾似道为太师、魏国公,使贾似道独揽朝政,而自己却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面对风雨漂摇中的朝廷前途置若罔闻。他准许贾似道滥发“金银关子”纸币,搜刮民财,因而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从咸淳三年(1267年)开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