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 > 话题> 二宫之争
导读

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两党争构,是发生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事件,发生于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大约始于吴赤乌五年(242年),结束于赤乌十三年(250年)。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孙权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权曾对两党争斗表示担忧,对侍中孙峻说:“我的子孙不和睦,大臣也争权夺利,以后将会有如袁家内斗之败,让天下所耻笑!
二宫之争

话题内容

孙亮

孙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国时期孙吴第二位皇帝,吴武烈帝孙坚之孙,吴大帝孙权的第七子,母为潘皇后。建兴元年(252年),孙亮登基为帝。太平三年(258年),联合全公主图谋除掉孙綝,事情泄露,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孙亮被贬为侯官侯,前往封地途中离奇去世,年仅十八岁。详细>

  • 中文名孙亮
  • 别名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建业
  • 出生日期242年(一说243年或246年)
  • 逝世日期260年(一说261年)
孙和

孙和(224年-253年),字子孝,三国时期吴国第一位皇帝孙权的第三子。王夫人与孙和的一位姊妹全公主不和。不久,孙和因在入庙祭祀时拜访妻子的叔父,而被全公主陷害他无礼,又诬陷王夫人对当时病倒的孙权幸灾乐祸。孙权最后把孙和废掉,并把他放逐到长沙,改立孙亮为太子。很多为孙和抱不平的大臣(包括丞相陆逊)都被孙权责备或惩罚,一些据理力争的大臣更被杀死。孙权暮年曾有意召回孙和,但因全公主等人加以阻挠而未有成事。孙和之子孙皓(东吴最后一位皇帝)即位后于元兴元年九月,追谥父孙和为文皇帝,尊母何氏为太后。孙和小时候因为母详细>

  • 中文名孙和
  • 别名子孝,文皇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224年
  • 逝世日期
孙峻

孙峻(219年256年9月19日),字子远,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官至丞相、大将军。武烈帝孙坚之弟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 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任武卫将军封都乡侯,在设计诛杀政敌诸葛恪后开始掌握吴国大权。拜丞相、大将军,封富春侯。掌权后大肆残害宗亲,废太子孙和、孙权之女孙鲁育,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先后被杀。详细>

  • 中文名孙峻
  • 别名故峻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吴郡富春
  • 出生日期219年
  • 逝世日期256年9月19日
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军事统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上书交好曹操,被汉廷任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倾心辅佐下,孙权招贤纳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征讨反抗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占有荆州的曹操挥兵南下,议者多劝孙权降曹,唯有周瑜、鲁肃坚决主战,遂与刘备联军,于详细>

  • 中文名孙权
  • 别名孙仲谋、吴大帝、吴太祖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下邳 (位于今江苏省邳州市)
  • 出生日期182年
  • 逝世日期252年5月21日
孙霸

孙霸是孙和的弟弟(一说为同母),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八月,孙霸受封为鲁王,以尚书仆射是仪兼任鲁王傅。和当时的太子孙和一样都特别受大帝喜爱。最初,孙和同孙霸虽为太子和鲁王,却没有礼仪上的上下之分,在同一宫室中饮食起居。后来群臣议论认为太子藩王应该上下有别。于是为二人各设宫殿和幕僚,孙霸自此开始怨恨孙和。孙霸积极结交知名人士,曾亲自光临官署与官员亲近。得到全琮次子全寄、吴景之孙吴安、孙辅之孙孙奇、诸葛恪之子诸葛绰、才子杨竺等年轻人的争相依附。鲁王和太子随从互相憎恨诋毁,最终蔓延到朝堂之上。重臣步骘、吕岱、详细>

  • 中文名孙霸
  • 别名鲁王霸,字子威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武昌(今湖北武汉)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