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实际创始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对大夫的敬称。详细>
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知(智)氏势力很强,其次还有韩、魏、赵三家卿大夫的势力也较强,周定王">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知瑶向韩索取土地,韩康子">韩康子接受臣下建议,三家分晋派使将万家之邑送给知氏。知瑶又去向魏索要土地,魏宣子也使人将万家之邑送给知氏。知瑶看见别的家族对其俯首,便越来越骄横,就派人索地于赵,指名要赵将蔡和臬狼两地送给知氏。赵襄子没有答应知氏的勒索,知瑶大怒,遂率韩、魏的军队征伐赵。赵襄子大败,便逃奔到晋阳固守抵御。知瑶遂率三家军队围困晋阳三年,并引汾河水灌晋阳城,晋阳城危在旦夕。详细>
春秋末晋国六卿之一。魏侈之孙[1] 。与范氏、中行氏、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韩康子同为晋六卿。范氏、中行氏灭后,四卿之中,智伯最强。前454年,智伯强行向魏、韩索地,又向赵襄子索地遭拒绝。于是智伯胁魏、韩举兵攻赵,围赵襄子于晋阳(今山西太原)。不久,魏桓子惧赵亡后祸及自身,联合韩、赵攻灭智伯,并三分其地。此后,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