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 > 热读> 揭秘晚清三大军政集团的“环链关系”

揭秘晚清三大军政集团的“环链关系”

发布时间:2025-10-12 相关链接:清朝 关注度:

晚清三大军政集团,是指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三者是对当时朝政、社会乃至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群体势力,其间交错勾连,发展嬗变,承续更。

所谓晚清三大军政集团,是指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以下以湘淮袁简称之)。三者是对当时朝政、社会乃至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群体势力,其间交错勾连,发展嬗变,承续更替,可以三环链喻指。本文就其环链关系略呈浅见。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

律而不在技术性的教练。他为湘军写的军歌唱道: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他制定辨等明威的军礼,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

淮系集团是在淮军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由将领、官僚和幕僚组成。1870年,随着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以来,这个集团迅速向中国最富庶的东南沿海渗透,从而成为晚清历史上最具有势力和最具影响力的政治集团。

湖北新军创始于1896年,至本年已练成步、马、炮、工程、辎重各 兵种1.7万人1905年5月,北洋六镇新军全部练成,共计兵额近7万人。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长芦盐运使胡橘芬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聘德国人为教官,有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12月8日,荣禄决定改派袁世凯到小站督练新建陆军。袁世凯接任后,将定武军进行扩编,加募步队2000人、马队250人,凑足7000 人;并陆续加聘德国译员至10余人。

这支新军完全按照德国营 制、操典进行训练,用新式武器装备,拥 有步、骑、炮、工程、辎重等兵种;各级军官大多由武备学堂毕业生充 任;对新兵的招募,按照西方国家的入伍要求,有年龄、体格及识字程 度等规定。镇压义和团时,新军扩充到1.7万人。1903年袁世凯任练兵 处会办大臣,新军大加扩充。日俄战争爆发后,袁世凯建议在全国成立 新军36镇。他先将北洋左、右两镇募足兵员,正式成立北洋军 第一镇、第二镇,派王英楷、吴长纯分任统制,随后又将巡警营扩编为 第三镇,派段祺

瑞统制。又将原来的武卫右军、南洋自强军编成北洋第 四镇、第五镇,派王士珍、吴长纯分任统制。5月14日,京旗常备 军也扩编成镇,以凤山为统制。至此,北洋新军六镇练成。

就三者的形成而言,湘淮时间上比较靠近,且源流上关联直接而又密切。当年曾做过湘淮大员(如胡林翼、李鸿章)幕僚的安徽桐城人士徐宗亮,在其《归庐谭往录》中曾说:湘、淮本系一家,淮由湘出,尤有水源木本之谊(后来浙江慈溪人氏柴萼的《梵天庐丛录》中,也转录了有此话的笔记内容)。这种说法旨在揭示其间的连带关系,无疑也提示出其形成时间的先后。具体看,曾国藩自咸丰二年末开始借办团练练兵,咸丰四年(1854年)春湘军正式练成出征,至此可以说湘系集团雏形初备(当然,还说不上具有完备形态)。而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在特定情况下形成比较快捷。因东援需要,本为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奉幕主之命组建淮军,同治元年(1862年)开赴上海,并且他很快有了疆吏(出任江苏巡抚)权柄,这样军政结合,淮系集团就有了比较完备的形态,完成了淮由湘出的衍生分化。从湘、淮集团各自初成的时间上看,前后有大约七年的时间差,而两者形成后共存交叉的时间则更长。

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孕育产生则比较靠后,自甲午战后的小站练兵初萌,嗣后逐步成型,时间上与其笼统地说承湘、淮两者之后,不如说承淮衍生更为直接。袁世凯的叔、祖辈与李鸿章即多有联系,袁本人的为官初阶则可谓从淮系要员吴长庆门下踏出,而后更得助于李鸿章的护持、荐引。其集团势力的奠基,也离不开对淮系人员的直接延揽、收用。而及至其集团势力初成之际,湘系群体形态上已告漫漶,淮系则因其开元领袖李鸿章的在世而实体尚存,与袁氏集团有着交叉共存时段。及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去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要职由袁世凯继任(先署理,随后实授),则可视为完成其群体性直接替代的标志。由此可见,渊源上袁氏集团与湘淮有着相对的远近、疏亲。

三大军政集团就是这样递次生成,交错连接,相承相续,此为体现其环链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更内在地体现于其有同有异、形态嬗变演化的关联上。

它们有着共同的基础。就最基本的要端而言,一是在形成的背景性契机上,都是基于特定条件下清朝的军事需要应运而生,乘机发展。湘淮之生成尽管有一定的时间差,但显然都是利用了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因势而起。而袁世凯小站练兵,则是在甲午战后的背景下,适应清朝藉变通军制而讲求自强的需求而得。没有各自当时特定的背景条件,也就没有其军政集团形成的客观契机。再一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皆以私属性颇强的军队为支柱,进而实现密切的军政结合(有私属性军队又有督抚权柄,而此种人物实力上已非一般督抚可比),终得形成具有完备形态的集团性群体势力。

所谓其军之私属性,当然是就特定意义而言,主要是指在其军队内部具有相当程度的私人隶属性,而并不是说它就完全不听命、不受节制于朝廷。湘、淮勇营不属于国家经制军,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从形式上似颇具国家规范,而实际上的私人控制却愈加强化,这在袁氏即使被罢在乡所谓养疴期间,仍能暗中控制其军队的事实就足以证 明。军队私属性的要素,对于湘淮袁三大集团来说,可谓共同基点,也是扩大和维系其群体势力的重要保障。三大军政集团的相对特异性,这里主要言其三端:

一在军队新旧反差。相比之下湘军最为传统旧式,而淮军大进一步,主要是武器装备上的日趋洋化。及至袁世凯北洋新军,进而从军制的整体层面追求效法西式(这在袁氏所辑《新建陆军兵略录存》的相关内容里即可见一斑),技

术层面的现代化色彩已较鲜明,淮军比之不及,湘军反差更大。

二在群体结构状况。湘军以选士人领山农(王定安《湘军记》中语)为组织要则,淮军将领出身于士人的则要少得多,兵员成分也明显庞杂,惟战是取的实用功利性强。到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选员因明显借鉴西法,官兵素质条件上愈发有趋新气象。再如要员关系方面,总体上湘系是多头并立,不但军多分支,而且要员中得以出任督抚、独据一方者人数众多,且有喷发式阶段。而淮系,则不但军队由李鸿章总揽的情况相对明显,而且其要员出任督抚者也要少得多(这一则因其未占先机,再则也受出身条件限制),实力地位上鲜有能与李鸿章抗衡者,其群体关系格局可以说是众星拱月。而到袁世凯,对其集团内部的控制就愈趋严密,他实行兵为将有,使自己成为本军之君(前辈学者李新语),寡头色彩愈显浓重。

三在首领风貌特征。不妨就以三个集团各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为例来看。曾国藩最为传统,浸润儒风,追求圣道,统兵理政也不弃学问。李鸿章尽管也是进士、翰林出身,但就专意带兵、理政,少受道学束缚,甚至不忌痞气,如有以打痞子腔参用痞子手段来应对洋人之语(而曾国藩主张于此也得老老实实,推诚相见言忠信行笃敬)。即使日常气态、做派上,曾、李也大为不同。到袁世凯,于此更见其异。其人并非科举出身,比起曾、李他简直就是个大老粗,而这样一个人能够在军政界出道、腾达,与他非常的心计、权术、手段自然密不可分。

上述异同的造成,既基于客观时势条件,又取决主观人为因素。且异同之端并非能够绝对、截然地割裂,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察识这种复杂情状,自有助于整合性地体察其历史效应的发挥。

先就晚清军制变革的节点和轨迹而言。湘、淮军(所谓勇营)得以崛起,与作为清朝经制军八旗、绿营的腐败无能分不开,之后练军的出现(由湘系大员刘长佑在直隶创始)和推广,自是以勇营改造绿营的一途,而以湘、淮勇营作为防军存续,则可以说是进而为其实际走向经制放开的表现。如果说这还未能完全突破旧制的藩篱,那么,到袁世凯新军的编练,就无疑是一种转型的发轫。而这自然也不是完全赤地新立,离不开对湘、淮军(尤其是淮军)趋新发展所积留的有形、无形资源的借助,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自有其一脉相承性。

再从近代军阀的孕育过程来看。关于近代军阀的界定以及对它何时与如何形成的看法,学界观点不尽一致,认定其到民国代清后的袁世凯集团那里才告正式形成,而袁氏清末编练和发展新军,则为北洋军阀的孕育阶段,应该说比较合理。 前后联系看来,在整个孕育过程的段位上,湘居初基,淮近一程,到袁则最终完成。而这,与其西化趋向扭曲绞合。

当然还需归结到促使朝政权力格局变化方面申说。由湘军崛起导致形成督抚专政内轻外重(罗尔纲语)之局,是前辈学者由来已久的看法,虽说也有(特别是近些年来)或直接或间接的异议出现,但若非陷于绝对化而是从相对意义上(即与湘前比较)来考量,若非惑于制度性的某些表象(如臣奏与上谕之类)而是把握实质,若非捕捉个别时候的反弹现象以偏概全而是综观整体趋势,那么,说其时内轻外重则基本属实,并且是呈愈演愈烈之势。袁世凯最终能够左右清廷、挟清帝逊位(前不久问世的《袁世凯全集》中有录件,可证他竟能按己意改定清帝逊位诏书),固然是投机性地利用了革命形势,但同时也可谓内轻外重发展到极致的结果。而这一发展过程,自可溯源于湘淮的奠基。总之,从相关诸多要端来看,都能显现三大军政集团接续发力的环链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