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炽(284年—313年3月14日),字丰度,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第三位皇帝(307年—311年在位),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母为王媛姬。天姿清劭,少著英猷。初为散骑常侍,封为豫章王。晋惠帝在位,拜镇北大将军,册为皇太弟。永嘉元年(307年),即位为帝,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在位期间,五胡乱华开始萌动,皇室权力斗争日渐严重。永嘉五年(311年),密诏苟晞讨伐司马越,导致东海王司马越病逝,太尉王衍为石勒败于宁平城。汉昭武帝刘聪趁势攻破洛阳,制造永嘉之乱,俘虏晋怀帝,以为仪...[详细]
司马伦(?—301年),字子彝,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晋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母为柏夫人。司马伦初封琅琊王,后改封赵王。元康年间,任征西将军,镇守关中,因刑赏不公,统治残暴,引起氐羌反叛,朝廷将其召回,任车骑将军。时贾后专权,司马伦极力奉承贾氏,欲求录尚书事、尚书令等职,但被张华、裴頠阻挠,后任右军将军。贾后废黜愍怀太子,司马伦手握兵权,欲谋废后。永康元年(300年)三月,司马伦发动政变,矫诏遣齐王司马冏率兵入宫,杀死贾后亲党贾谧等人,赐死贾南风。后自领相国、都督中...[详细]
司马衷(259年-307年1月8日),字正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5月16日—307年1月8日在位),晋武帝司马炎嫡次子,母为武元皇后杨艳。泰始三年(267年),册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不能任事,由太傅杨骏辅政。后来,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掌握实际大权。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以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受到诸王辗转挟持,沦为傀儡,受尽凌辱,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日(307年1月8日),去世,时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惠,安葬于太阳陵...[详细]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中国西晋开国皇帝(266年2月8日—290年5月16日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曹魏末年,其祖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咸熙元年(264年),司马炎被立为晋王世子,翌年司马昭去世,他继任为相国,袭封晋王。同年十二月(266年2月),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建立西晋,改元泰始。即位之初,鉴于曹魏宗室屏藩无力以致孤立而亡,大封同姓诸王,又委任几...[详细]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264年—280年在位。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详细]
孙休(235年—264年9月3日),字子烈,祖籍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三国时期孙吴第三位皇帝。吴武烈皇帝孙坚之孙,吴大帝孙权第六子。孙休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后,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恩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即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永安七年七月癸未日(...[详细]
孙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国时期孙吴第二位皇帝,吴武烈帝孙坚之孙,吴大帝孙权的第七子,母为潘皇后。建兴元年(252年),孙亮登基为帝。太平三年(258年),联合全公主图谋除掉孙綝,事情泄露,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孙亮被贬为侯官侯,前往封地途中离奇去世,年仅十八岁。...[详细]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军事统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上书交好曹操,被汉廷任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倾心辅佐下,孙权招贤纳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征讨反抗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占有荆州的曹操挥兵南下,议者多劝孙权降曹,唯有周瑜、鲁肃坚决主战,遂与刘备联军,于...[详细]
刘禅(207年—271年),即蜀汉孝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为昭烈皇后甘氏。刘禅离乱之中生于新野,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在位初期,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与民休息。延熙十七年(254年),以姜维督中外军事,多次率军伐魏,国力愈不支。遂渐宠信宦官黄皓,不理朝政,使之得以影响朝政。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详细]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大树楼桑村)人,东汉末年政治家,三国蜀汉开国皇帝(221年5月15日—223年6月10日在位)。史家多称其为先主。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过程中创业屡遭失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陶谦、刘表表态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通过...[详细]
曹奂(246年—302年),原名曹璜,以名讳难避,改名奂,字景明,三国时期曹魏末代皇帝。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奉魏明帝曹叡之祀。曹奂出生于燕王宫。甘露三年(258年),被封为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五月,魏帝曹髦被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同年六月初二曹奂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景元。咸熙元年(264年),以曹奂为皇帝的魏国朝廷,宣布废除屯田官,以均政役。次年,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史称晋武帝,魏国自此灭亡。十一月十七日,晋武帝封曹奂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去世,谥号为...[详细]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少而好学,即位后曾多次幸太学,向诸儒问学。在与诸儒讨论《易》《尚书》《礼记》等经典时,屡屡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去世,其弟司马昭执政。随年龄增长,曹髦渐不满司马昭擅权,欲以武力铲除司马氏,恢复皇权。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商议,慷慨陈词:“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