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诵(?~前1021年),姬姓,名诵,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朝第二位君王。周武王姬发与王后邑姜的儿子,太师姜子牙的外孙。姬诵即位初期,因年纪尚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之乱,营建洛邑,迁都于洛邑作为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的功绩。姬诵在位时,大封诸侯、派兵东征、制礼作乐,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姬诵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公元前1021年,姬诵因病驾崩,史称周成王。...[详细]
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043年),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崩逝,姬发继位。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武王分封了一批宗室功臣,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同时定都镐京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又迁九鼎于洛邑。克殷三年后(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详细]
武庚(生卒年不详),子姓,武氏,名庚,字禄父,沬城(今河南卫辉市)人。商朝宗室大臣,商纣王帝辛之子。聪明好学,深得宠信。武王分封了商朝宗室,让纣王的儿子禄父管理商朝余民,命自己的弟弟管叔姬鲜、蔡叔姬度辅佐禄父。发动三监之乱后,武庚兵败被杀。...[详细]
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一说为“受”之音转)、商纣王等。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大兴土木、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详细]
帝乙(?—公元前1076年),子姓,名羡,商王文丁(《史记》作太丁)之子,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他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1076年,共在位26年。公元前1102年,文丁去世,帝乙继位。帝乙继位后,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沬(mèi)(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公元前1076年,帝乙病逝,葬于殷。帝乙死后,其子帝辛(商纣王)继位。...[详细]
武乙(?―公元前1113年),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在位。公元前1147年,庚丁去世,武乙继位。公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死后其子文丁继位。武乙作为商代后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国势,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残暴,贪于享受,被后人评价为残暴的君王。...[详细]
庚丁(生年不详一前1147)姓子名嚣,甲骨文作康且丁,又作康丁,《史记》、《竹书纪年》作庚丁,祖甲的儿子,廪辛的弟弟。廪辛死后继位。 《史记·殷本纪》云:“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为帝庚丁。”...[详细]
廪辛,《竹书纪年》作冯辛,姓子名先,是中国商朝的君主,前任商王祖甲之子。他死后由弟庚丁继位。...[详细]
祖甲(?- 公元前1152年),亦称且甲、帝甲,子姓,名载,商王武丁之子,商王祖庚之弟,商朝第二十四任君主,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三十三年,曾征伐西戎,他在位早期尚能照顾民众,商朝中兴。祖甲死后由其子廪辛即位。...[详细]
祖庚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次子,名曜。祖庚有长兄祖己,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在位7年,去世后由三弟祖甲继位。...[详细]
武丁(?-前1192年),姓子,名昭,号武丁,又称殷武。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武丁年幼时在外行役,与平民一起劳作,因而了解“稼穑之艰难”。即王位后,提拔了傅说。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朝得以大治。武丁五十九年(前1192年),西华发生蝗虫灾害,武丁从商都率群臣前往西华捕灭蝗灾并体察民情,因积劳成疾,病逝于西华。武丁在位期间对侵扰商朝的西、北诸方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同时又进行了南征,为商王朝广拓了...[详细]
小乙(?-?),姓子名敛,商朝第二十一位君主。他是前任君主小辛之弟,元年丁酉,王即位,居殷(河南安阳殷墟)。《外记》载其在位21年。死后由儿子武丁继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