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至七年(1512年),北直隶霸州文安县刘六、刘七等人领导的反对明朝封建统治的大规模农民武装斗争。正德初年,宦官擅权,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激烈。文安县所在的京畿地区,庄田不断增加,封建朝臣又继续将大批军马寄养于民家,由于庄田日增而导致草场日少,农民无力饲养,军马死亡不少,农民因赔偿费用往往弄得家破人亡,加以连年灾荒,致使“民困已极,庐舍几空”,社会矛盾日趋加剧。为了巩固京师重地,朝廷一再派出官员到畿内各地“捕盗”。文安县人刘六(名宠)、刘七(名宸)兄弟二人家境贫寒,为人慷慨好义详细>
刘六(?-1512) 明朝中叶农民起义军首领,原名刘宠,因排行第六故称刘六。文安(今河北文安)人。正德五年(1510年)率众在霸州(今河北霸到)起义。后与杨虎军会合,众至数万。他们转战河北、山东等地,并三次近逼明王朝京都——北京,使最高封建统治者惊恐万状,在全国造成极大震动。后入河南,转战湖广。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坠水身亡。明王朝进入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以后,政治黑暗腐败,土地兼并加剧并高度集中,人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各地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爆发于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就是这种历史背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