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8岁登基,总共在位61年,这让他的儿子雍正直到44岁才即位当上皇帝。当上皇帝的他,刚开始很不安稳,为了巩固政权,稳定自己的统治,雍正先后对他的兄弟们展开清洗,像康熙的三子胤祉、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子胤䄉、十二子胤祹、十四子胤祯都先后被雍正革职、削爵、圈禁。不仅是皇室,就连大将军年羹尧都被迫自尽。在一系列的恩威并施...[详细]
“康熙遗诏”曝光揭秘雍正没篡位雍正皇帝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昨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对此给出了答案:没篡位。建筑面积是现在省档案馆6倍大的辽宁省档案...[详细]
左宗棠,晚清军政重臣。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后三次会试不第,在已故两江总督陶澍家当塾师,遍读群书,钻研军事。左宗棠刚直果断、是非分明、忧国如家。曾国藩评价左宗棠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尽管,曾左二人曾老死不相往来,但该说的话,曾国藩还是说了。左宗棠最大的历史功绩,乃是当年平定新疆...[详细]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这首凄切哀婉的词,刻在一方石碑的背面,此碑的正面刻着2个大字——“香冢”。此石碑立在一座大冢之前。大冢座落于北京城南,在风景宜人的陶然亭的东北角。据说,这就是有名的“香妃”墓,是在乾隆皇帝的亲自授意下,建造的。史传...[详细]
溥仪,清末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由于他生不逢时,没能像其他皇帝一样拥有庞大的后宫,只有五个老婆,其中额尔德特·文绣,是清朝时候的一个贵族家女儿,她的爷爷曾经是朝廷重臣,吏部尚书,所以她的出身也是官宦贵族人家。后来纹绣被溥仪选妃时一眼相中,就连皇后的宝座都想给了她,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最后是婉容成为了皇后。文绣嫁给溥仪的时候,年仅...[详细]
——帝王能听别人的话,能学别人的东西就是好样的,能将中西文化结合就说明康熙这个皇帝没有白当,他的外交手段值得大家学习!康熙时代,西方人已经在中国展开活动。康熙非常重视招聘西方各种专门人才来中国工作。在任用南怀仁的同时,根据南怀仁:的推荐,聘请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闵明我、徐日升,比利时人安多等到钦天监及皇宫工作。在南怀...[详细]
康熙帝名叫玄烨。他小时候就十分聪明好学。6岁的时候,玄烨去给父亲请安。顺治皇帝问他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玄烨先是不做声,而是用小手摸着父亲的龙袍,然后才回答说:“我愿意继承父皇,做个英明的天子。”顺治皇帝觉得玄烨的志向大,并且不论长相脾气,都与自己一模一样,对他就更加喜欢了。顺治皇帝去世之前指定玄烨为皇位继承人,让索尼、苏...[详细]
虽然“知子莫若父”,但宫城当中,父子中间勾心斗角的交锋却依然诡谲变幻莫测,例如被九子夺嫡困惑的康熙皇帝,临死才看清了几个儿子的真面目。在《雍正王朝》中,自江南发水灾之后,太子胤礽就露出种种弊端,惹得康熙大为不满。愈积愈多的矛盾,终于在巡狩热河的途中爆发,康熙当着诸位蒙古王公宣布太子病了,扣留了敬献给太子的玉如意,发出了废...[详细]
对嘉庆和乾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皇帝继位后,对太上皇乾隆抵触吗?嘉庆皇帝继位后,乾隆退居幕后为太上皇,在这段时间里,朝廷到底是谁说了算,嘉庆有没有想过废掉乾隆?乾隆一死,嘉庆为何迫不及待地杀了和珅?公元1796年,在位已经62年的乾隆皇帝,决定退休当太上皇,把龙椅让给了第十五子颙琰,这也...[详细]
高宗弘历(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在位时间: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曾用年号:乾隆谥号:不详庙号:高宗安葬地:清东陵公元1711年,弘历出生。公元1735年,雍正病逝,弘历即位。是为清高宗,又称乾隆。公元1747年和公元1766年,清军两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公元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公元1757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公元1791年,清军入藏,赶...[详细]
1997年,巴金和冰心相互递送的最后一封信。冰心说:“巴金老弟:我想念你,多保重!”巴金回信说:“冰心大姊:我也很想念您!”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在这两句简短的问候中,是凝聚了两个人将近60年的友谊。早年巴金开始写作的时候,他自己就说到过:我从她的作品里获得了无尽的爱和温暖,也从她的作品里感受到了那美好的母爱。这俩人见面,还是在20世纪...[详细]
——帝王的天下大,人又多,的确有点不好管,有人要造反。这都是手下贪官惹的祸,弄得老百姓没饭吃没房住,不“修理”就是不行!康熙年间,清政府在统一台湾后,对台湾实行了极其宽松优惠的政策,使台湾的地方经济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当时人称:“台湾地方,土地广饶,糠谷之利甲天下。”在这种情形下,很多的内地人口为生计所迫,纷纷渡海前往台湾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