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历史热读
  • 搜索字典
  • 搜索词典
  • 搜索成语
  • 搜索单词
  • 搜索古诗
  • 搜索古籍
  • 搜索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 > 人物

人物

赵惇

赵惇朝代:宋朝时期

宋光宗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为成穆皇后郭氏。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朝第三位皇帝(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于孝宗藩邸。绍兴二十年(1150年),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详细]

赵昚

赵昚朝代:宋朝时期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字元永,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赵昚出生于秀州青杉闸(今属浙江省嘉兴市),初名伯琮,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生父为赵子偁。绍兴二年(1132年),他被宋高宗赵构育于宫中,翌年改名为瑗。绍兴五年(1135年),受封建国公。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封普安郡王,出宫居住。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建王,改名为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昚。同年,高宗让...[详细]

赵旉

赵旉朝代:宋朝时期

赵旉(1127年-1129年),南宋正安帝、宋简宗,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母亲为潘贤妃,宋高宗对他格外疼爱。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生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初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苗刘兵变后,被扶持登基即皇帝位,改元明受 ,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后因宫女保姆疏忽,受惊吓而死,年仅三岁。宋高宗追封其为“元懿太子”。后来,韩林儿追谥其为“宋简宗靖文元懿殇孝皇帝”。 ...[详细]

赵构

赵构朝代:宋朝时期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3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1127年—1162年在位),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母为显仁皇后韦氏。赵构在徽宗时历封蜀国公、广平郡王、康王。钦宗时,金军第一次南下并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他一度入金营为质。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第二次南下之际,他奉命出使金营求和,中途折返,驻节相州,受任河北兵马大元帅。不久,靖康之变发生,东京失守,他辗转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元祐皇后孟氏的指定下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在金军进逼下,他...[详细]

赵桓

赵桓朝代:宋朝时期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原名赵亶,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封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被立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赵桓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打北宋,军民要求抵抗,赵桓虽然被迫起用抗战派李纲抗击金兵,但仍不断向金屈辱求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及河北、河东。不久,金兵攻破汴京。次年(1127年),赵桓与其父宋徽宗同被俘北...[详细]

赵佶

赵佶朝代:宋朝时期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母为钦慈皇后陈氏。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驾崩,由于哲宗无子,于是向太后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宋徽宗即位后启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政治形势一落千丈。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详细]

赵煦

赵煦朝代:宋朝时期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被立为太子,三月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祐。赵煦登基时年龄尚幼,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临朝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反对熙宁变法的大臣执政,恢复旧法,主张变法的官员被逐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改元绍圣。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详细]

赵顼

赵顼朝代:宋朝时期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赵仲针,北宋第六位皇帝。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庆历八年(1048年),赵顼生于濮王宫。嘉祐八年(1063年),被封为淮阳郡王。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即皇帝位。熙宁二年(1069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创置三司条例,施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熙宁三年(1070年),以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政事。熙宁四年(1071年),赵顼还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详细]

赵曙

赵曙朝代:宋朝时期

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初名宗实,后改名曙,北宋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赵曙年幼时被宋仁宗养于内廷。先是在宫中被授予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迁至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皇祐二年(1050年),被授予右衙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嘉祐四年(1059年),其父亲赵允让去世,归家服丧。守丧完毕后,推辞宋仁宗授予的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嘉祐七年(1062年),赵曙被立为皇子。嘉祐八年(1063...[详细]

赵祯

赵祯朝代:宋朝时期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其间,辽朝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庆历增币”。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土...[详细]

赵恒

赵恒朝代:宋朝时期

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本名赵德昌,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炅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赵恒早年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册立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在位之初,任用李沆、吕端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与此同时,宋朝在西部的军事退缩,促成了夏州党项政权的崛起。在数次交战后,宋辽关系由对抗逐渐转向和解。景德元年(1004年),在宰相寇準的劝说下,赵恒御驾亲征...[详细]

赵光义

赵光义朝代:宋朝时期

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一般指赵炅(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炅(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赵炅在后周时荫补入仕,官至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宋朝开国后,拜殿前都虞候。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以后长期出任开封尹。开宝六年(973年),受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匡胤突然驾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