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贞懿王高保融(920年―960年),字德长,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第三子,南平第三位国君,948年―960年在位。乾祐元年(948年),高从诲去世,高保融继位。高保融性情迂腐缓慢,无才智能力,因此事无大小,皆委任其弟高保勗(高保勖)决断。高保融在位时期,称臣于后周,并曾劝说南唐、后蜀向后周称臣。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后,高保融愈发恐惧,因此一年内三次向北宋进贡。同年高保融病逝,死后追赠太尉,谥号贞懿王(一作正懿王)。因其子高继冲年幼,故遗命其弟高保勗继位。...[详细]
高从诲南平第二位国君高从海(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君主)一般指高从诲高从诲(891年—948年),字遵圣,陕州峡石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平第二任国君,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长子。初仕后梁,担任供奉官,官至检校太傅,反对高季兴自立。南平建立后,授马步军都指挥使,迁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天成三年冬(929年),正式嗣位,向后唐称臣,授荆南节度使兼侍中,累迁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江陵尹、渤海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年),改封南平王、检校太师,礼贤下士,省刑薄赋,境内安宁。荆南地狭兵弱,身处...[详细]
高季兴(858年—928年),本名季昌,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讳,改为季兴。字贻孙,陕州硖石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初代国君。924-928年在位。高季兴早年为汴州富豪李七郎的家奴,投靠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成为亲信牙将,随从征战四方,迎还唐昭宗,屡立战功,累迁颍州防御使。后梁建立后,擢荆南节度使、同平章事,册封渤海王。荆南节度使管辖10州,经唐末战乱,城乡凋零,满日疮痍,民不聊生。高季兴到任后,招徕流民,安抚士吏,发展农商,稳定社会,使荆南面貌迅速改观。后梁灭亡(923年)后,朝...[详细]
刘鋹(chǎng)(942-980年),原名刘继兴,兴王府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末代皇帝,南汉中宗刘晟长子。初封卫王。乾和十六年(958年),刘晟去世后,正式继位,改名刘鋹,改元大宝。在位期间,政事皆委诸宦官龚澄枢、女侍中卢琼仙等人,荒淫无度、统治昏庸,导致国力大衰,朝政糜烂不堪。而且,过分信任宦官,以致宦官一度两万多人。大宝十三年(970年),宋太祖派潭州防御使潘美攻打南汉。南汉旧将大多因谗被杀,刘氏宗室被翦除殆尽,只有宦官执掌兵权,而且楼船战舰、武器盔甲全部腐朽。大宝十四年...[详细]
刘晟(920年—958年),原名刘弘熙,兴王府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南汉第三位皇帝,南汉高祖刘龑第四子,南汉殇帝刘玢之弟。刘晟原封勤王,后改封为晋王。大有十五年(942年),刘龑去世,刘玢即位,骄傲奢侈,不理政事,荒淫无道,猜忌诸弟。光天二年(943年),刘晟杀兄刘玢自立,改元应乾。刘晟生性荒淫暴虐,得志之后,专门用威势刑法统治下民,多诛灭旧臣以及自己的兄弟、侄子,将侄女收入后宫。又任用宦官、宫女为政,使南汉国力日益衰弱。乾和六年(948年),刘晟派兵攻南楚,不久南楚内乱。乾和九年(951年),趁南...[详细]
刘玢(920年—943年),初名弘度,即南汉殇帝,南汉高祖刘䶮的第三子,母为赵氏。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皇帝。刘玢初封宾王,后改封秦王。南汉大有十五年(942年)三月,刘䶮死,刘玢即皇帝位,改元光天,以弟晋王弘熙辅政。由于阶级矛盾尖锐,爆发了张遇贤领导的农民起义,但刘玢骄奢,不理朝政,其父还未安葬,便在宫中饮酒作乐。刘玢的弟弟弘熙经常用声伎诱惑刘玢。刘玢又好手搏,弘熙乃引力士习角觝,献于刘玢。南汉光天二年(943年)三月,刘玢与诸王置宴于长春宫,大醉。弘熙派遣指挥使陈道庠、力士刘思潮,刺杀刘玢,时年二十四岁...[详细]
刘隐(874年—911年4月4日),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唐朝末年和五代初年岭南割据军阀,南汉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封州(今广东封开县)刺史刘谦长子,南汉高祖刘䶮之兄。生母是南汉追尊武皇后韦氏。刘谦死后代任封州刺史。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刘隐出兵奇袭肇庆、广州,成为两广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被封为静海、清海节度使。他重用岭南士人,为后来独立建国打下了基础。徐彦若在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逝世后,军中推刘隐为留后。天祐二年(905年),拜节度使。天祐元年(904年),授任清海节度使,据有田林(今广西田林)...[详细]
马希崇南楚末代国君马希崇是南楚末代国君,楚王马殷之子,马希声、马希范、马希萼、马希广之弟。马希广在位时于天策上将府任天策左司马之职。...[详细]
马希萼(900年—953年),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一作扶沟(今河南扶沟)人。楚武穆王马殷之子,楚王马希范之弟,楚废王马希广之兄。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五位国君。马希萼初为武平节度使知永州事。天福十二年(947年),马希范卒,其异母弟马希广袭位,马希萼不满,与其争国。后汉乾祐二年(949年),马希萼组静江军,联络武陵地区诸少数民族攻潭州、取长沙,被刘彦败于仆射洲。次年,与辰、溆州及梅山等地少数民族攻益阳、迪田。同年八月,陷益阳。马希萼上表后汉,请别置进奏务于京师,遭拒。乾祐三年(950年),马希萼称藩...[详细]
马希广(?-951年1月25日),字德丕,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第四任国君,武穆王马殷第三十五子,文昭王马希范同母弟。...[详细]
马希范(899年-947年5月30日),字宝规,楚武穆王马殷第四子,衡阳王马希声异母弟,母陈氏,南楚第三位国君,在位16年(932-947年)。马希范初任镇南节度使。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马希范继位。在位前期,与土家族首领彭士愁,歃血为盟,订定《溪州盟约》在会溪坪设立溪州铜柱。但是又增修府庭、园林,发展马楚文化。然而马希范奢欲无度,大兴土木,卖官卖爵,加重百姓赋税,杀害兄弟,排斥忠臣,其种种行为最终致使马楚政权走下坡路。开运四年(947年),马希范去世,终年四十九岁,谥号文昭王,死后由其同母弟...[详细]
马希声(898年-932年8月15日),字若讷,楚武穆王马殷次子,母袁氏。南楚第二位国君,930年―932年在位。马殷在位时任武安节度副使。后唐长兴元年(930年),马殷去世,马希声继立,不称王,只称藩镇。后唐则任命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兼中书令。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其弟马希范继立。马希声在位时并未称王,只在死后被追封为衡阳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