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7日),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7月12日—前141年3月7日在位)。其父为汉文帝刘恒,其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刘启10岁时被立为太子,期间因弈棋事件误杀刘濞之子,被刘濞怀恨在心,暗中伺机谋反。后元七年,汉文帝逝世,刘启登基为帝。即位初期,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夺各诸侯王的封地。景帝三年,刘濞联合六位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刘启杀掉晁错企图平息叛乱无果,又任命周亚夫为将,历时三月平定叛乱。刘启乘势下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景帝十六年(详细>
汉元帝刘奭(前74年—前33年7月8日),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前48年1月29日—前33年7月8日在位)。刘奭在汉宣帝为平民时,生于民间。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喜好儒术,性格优柔寡断。地节三年四月戊申日(前67年5月24日),被立为太子。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日(前48年1月10日)继位为帝,史称汉元帝。刘奭即位后,因体弱多病而难以亲政,便将政事无论大小皆委任宦官石显等人,导致宦官专权;同时“纯任德教”,大量启动儒生参政治国,使汉朝真正走上了“独尊儒术”的道路。外交上,派遣王昭详细>
西汉后少帝刘弘(?―前180年11月14日),原名刘山,曾用名刘义,汉惠帝刘盈之子,西汉第四位皇帝,前184年6月15日-前180年11月14日在位。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西汉前少帝死。同年五月十一日(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刘弘继任帝位,娶吕禄之女为皇后。高后八年八月(前180年9月),吕太皇太后逝世。经过周勃、陈平等人努力后,吕氏家族势力被铲除。朝臣说少帝刘弘并非汉惠帝亲生子,在迎立代王刘恒作为新皇帝(即汉文帝)后,刘恒下令废杀了刘弘及其四个兄弟。详细>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之子。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对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法,严禁诸侯王参政,不拘一格提拔有才之士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相权,依靠亲信、近臣参与决策,形成中外朝制,又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经济上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文详细>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4日)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第四子,母为薄姬。汉朝第五个皇帝。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陈豨叛乱被镇压,刘恒被封为代王。后跟母亲在封地居住。刘邦逝世后,政权一度被吕太后控制,刘邦的其他儿子纷纷被杀,刘恒因为僻居远方,且谦恭谨慎,时人看其没有竞争皇位的可能,侥幸活了下来。吕太后死后,元老勋臣们平定“诸吕之乱”,把刘恒推上皇位。即位后,刘恒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劝课农桑,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废除肉刑,取消过关用传(符证)制度,弛山泽之禁;然而刘恒疏于军备,致详细>
汉惠帝刘盈(前211年—前188年9月24日),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嫡长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前195年6月20日—前188年9月24日在位)。刘盈年少时颇遭劫难。6岁被册立为皇太子。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去世,十六岁的刘盈继位。刘盈性格宽仁,即位后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同年因观“人彘”而大病,从此常饮酒淫乐,不理政事,将朝政委托母亲吕太后。在位期间先后以萧何、曹参为相,尊崇黄老之学,废除“挟书律”,使思想文化的发展摆脱限制,各种学说思想逐渐活跃,受到压抑的儒家思想重新开始传播;外交上,继续与匈详细>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9月8日-前48年1月10日 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刘询幼年遭受巫蛊之祸,生长于民间。元平元年(前74年),昌邑王刘贺被废,大将军霍光拥立他为帝,改名刘询。刘询即位后,委政于霍光。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正式亲政,提拔亲信势力,诛杀大司马霍禹,废除霍皇后,彻底清除霍氏势力。 刘询施政“以霸王道杂之”,整顿吏治,强化皇权,任用熟悉法令的文法吏,以刑名考核臣下;设置治书侍御史详细>
刘贺(前92年—前59年),即海昏侯,又称西汉废帝,出生于昌邑国昌邑县(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后元元年(前88年),昌邑哀王刘髆去世。始元元年(前86年),刘贺嗣位第二位昌邑王,时年四五岁。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霍光辅佐根基浅薄的昌邑王刘贺登临大宝。即位之后的刘贺既缺乏宫廷政治经验,又不愿充当权臣霍光的傀儡,便与心腹密谋除去霍光。但因阴谋泄露,被霍光以行为“淫乱”、危及社稷为由而废黜,时距刘贺即位仅27日。上官太后诏详细>
刘邦(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汉朝开国皇帝(前202年2月28日-前195年6月1日在位)。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早年到外黄县跟随张耳,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藏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在沛县响应,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共立楚怀王,任砀郡长,封武安侯。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纳降秦王子婴,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详细>
汉成帝刘骜(前51年—前7年4月15日),字太孙,汉元帝刘奭与王莽姑王政君之子,中国西汉第十二位皇帝(前33年8月4日~前7年4月15日在位)。刘骜自幼深得祖父汉宣帝喜爱,称为太孙,常侍左右。元帝即位,刘骜被册立为太子。长大后,喜好经书,宽博谨慎,但沉迷酒色,汉元帝认为刘骜不能成大器,曾想改立定陶王刘康为太子,后因侍中史丹的阻止才作罢。竟宁元年(前33年)六月继位,刘骜每次升朝,同大臣议论朝政时,端坐御座,仪态威严,但其治国无能,怠忽朝政,外戚势力急剧膨胀,为外戚王莽篡汉埋下了伏笔。绥和元年(前8年),成详细>